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群众的事不能分你我”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03版:法治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看视频

  □河南法治报记者 荆锐

  8月19日8时,周口市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的大门被推开,一对中年兄妹带着哭腔冲进来:“俺实在没办法了,求你们帮俺讨回公道!”

  正在整理接访材料的周口市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瑞霞闻声快步上前,安抚两兄妹的情绪。随后,两兄妹说起哥哥被打伤、对方拒付医药费的事,王瑞霞一边逐页翻看材料,一边追问细节,笔尖在记录本上飞快游走。送别时,她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在纸条上递过去:“你们放心,有啥难处,随时给我打电话。”

  这样的场景,是王瑞霞信访工作的日常。

  王瑞霞干信访工作只有8年,却取得了不少成果:化解疑难信访事项210余起,牵头建立信访问题长效化解机制,推动周口市淮阳区信访工作质效明显提升,助力周口市获评“全省信访工作优秀省辖市”。

  “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这是王瑞霞8年来坚守的工作信条。

  “跟群众不接触、不联系,他们怎么信任你”

  2020年4月,王瑞霞第一次走进周口市淮阳区信访局,迎接她的是多名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由于辖区人口基数大,信访积案多且复杂。

  “跟群众不接触、不联系,他们怎么信任你?”上任后,王瑞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下班后不接访”的惯例。

  她经常陪领导全程接访,在领导离开后继续接待群众,还把个人手机号留给信访群众。

  “以前接待条件差,信访群众多时,整个小院站得满满当当,工作也不够规范。”淮阳区信访局原常务副局长韦瑞华回忆道。在王瑞霞的推动下,淮阳区信访局由曾经的十间活动板房升级为三层小楼。现代化信访接访中心里,接待室、约访室、同步录音录像设备等一应俱全。

  更重要的变化藏在细节里。王瑞霞要求淮阳区信访局工作人员在接访时放下手机,认真倾听群众的话语,对行动不便的群众主动上门走访。

  淮阳区信访局督查专员张慧记得,2020年,城关镇70多岁、体弱多病的甄某,多次到该局反映无处居住、生活困难的问题。王瑞霞得知情况后,立即到其家中走访,看到甄某与患病的女儿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居住,她流下了眼泪。经多方协调,王瑞霞帮助母女俩盖起了三间新房。

  王瑞霞总说,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她以这种紧迫感推动信访工作,助力淮阳区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旗)”称号,2021年该区又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旗)”,成为当年我省五个获此称号的县(市、区)之一,此后又连续两年保持该称号。她本人多次荣获全省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2023年12月调任周口市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后,王瑞霞依然保持着在淮阳区时的习惯:每周四、周五雷打不动到接待中心接访,会商研判疑难信访事项。

  “往大里说,信访工作是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往小里说,解决群众的问题就是积德行善。”王瑞霞说。带着这份信念和情怀,她在新岗位上继续务实重干,以实际行动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群众的事不能分你我,只要在淮阳区,就得有人管”

  领导干部包案制度,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在淮阳区信访局工作时,王瑞霞就致力于推动这一制度落实。

  “在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制度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白,信访问题仅靠信访局长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王瑞霞说。

  当时,有名领导干部直言某信访事项“不归我管”,甚至与王瑞霞当场争执起来。王瑞霞委屈得掉了眼泪,却没打退堂鼓。她翻文件、找依据,第二天又拿着材料去找相关负责人,说:“群众的事不能分你我,只要在淮阳区,就得有人管。”最终,那名领导干部不仅包案,还以更大力度支持信访工作。

  靠着这股子较真劲儿,王瑞霞推动区委书记带头包案,再将领导干部包案制度逐层落实到各部门“一把手”,形成“事事有人管、案案有人办”的责任体系。对紧急信访事项,她创新推出“信访快报”,当日梳理、当日呈送、当日签批,让“等不起”的问题有了“加速度”。

  在化解某楼盘纠纷时,这一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王瑞霞一次次汇报下,淮阳区区委书记包案,同时抽调公安、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骨干成立四个工作专班,建立微信群,每天通报工作进度。从“找不到开发商”到“资金到位”,从“主体封顶”到“房产证开始办理”,随着微信群里一条条通报工作进展的消息,闲置多年的楼盘蜕变为商业综合体。2023年12月31日商业综合体开业当天,王瑞霞在微信朋友圈感慨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凤凰涅槃,我们做到了!”

  “尊重历史,不违背现行政策,综合研判找出口。”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王瑞霞的“平衡术”令人称道。多年前,淮阳区某单位40名职工的编制按照“事业全供”上报,实际工资却按“差供”发放,一直得不到保障。王瑞霞接手该事项时,40名职工已经上访多年。

  “解决这类问题,最怕按下葫芦浮起瓢。”她将此事列为疑难信访事项,开展集中研判,最终成功推动多部门联合发文,将40名职工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事后,信访人徐某将一面锦旗送到王瑞霞手中,并对她说:“锦旗虽轻,但代表俺真诚的感谢之心,感谢您和各级信访干部对俺的帮助。”

  “她总能说到对方心里,化干戈为玉帛”

  “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很多问题就解决了。”在王瑞霞看来,信访工作拼的不仅是能力,还是情怀。

  王瑞霞的共情能力,帮助她顺利办理了淮阳区新店镇孙某信访事项。2022年4月,孙某的儿子在学校被同学打伤,孙某多次上访,情绪激动到拍桌子。“我也是当妈的人,您的心情我比谁都理解。”王瑞霞对孙某说。她多次和淮阳区教体局有关负责人一起,到孙某家中看望孙某的儿子,安排心理医生上门辅导,帮助休学的孩子重新返回学校。问题解决后,孙某拉着王瑞霞的手说:“我这辈子也忘不了你的恩情!”

  “她总能说到对方心里,化干戈为玉帛。”回忆起2022年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八)那天的场景,王瑞霞的前同事朱睿钒说。那天,因工资被拖欠,300多名农民工来到淮阳区人民接访中心。王瑞霞一边给主要领导打电话汇报情况,召集公安、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召开协调会,一边与农民工唠家常,安抚他们的情绪:“我知道你们不容易,谁不想带着辛苦钱回家团圆?你们放心,问题一定能解决。”经过多部门相关负责人15个小时的交涉沟通,最终,每名农民工都拿到了工资。

  “来不及买锦旗了,我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谢意!”第二天清晨,这些农民工又悄悄回到接访中心,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贴上了新买的春联。

  在队伍建设方面,王瑞霞的“严”与“暖”形成鲜明对比。她在淮阳区信访局工作时,要求办公室主任段鑫“会议精神当天必须传达”,哪怕从市里开会回来已经是下班时间,也要让同事在单位等一等。但同事家里有困难时,她比谁都上心,她帮助多名同事解决实际困难,让同事感受到温暖。

  “在她手下干活累,但值!”韦瑞华说。以前淮阳区信访工作成绩较为落后,如今,淮阳区信访局的办公条件和工作成效都迈上了新台阶。

  王瑞霞带头形成的凝聚力,让淮阳区信访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四年里,每名公务员都至少立过一次三等功,事业编制人员也全部立功或受嘉奖。“工作干好了,大家都是受益者。”王瑞霞说。她刚来时有三个目标:改善办公环境、创建“三无”县(市、区、旗)、加强队伍建设。后来,这三个目标都已实现,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培养出了一批“把群众当家人”的信访干部。

  采访札记

  采访王瑞霞时,她的手机响个不停。打来电话的,有咨询信访问题的群众,有汇报信访事项办理进度的同事。她总是耐心接听电话,挂电话前还不忘说一句“有啥问题再随时找我”。这让我想起她那句“跟群众不接触,他们怎么信任你”。原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她的习惯。

  采访王瑞霞的同事时,有人说她较真儿,为推动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制度与别人争执到落泪仍不罢休;有人赞她暖心,和群众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温度。最打动我的,是她处理孙某事项时那句“我也是当妈的人”。这句话不是居高临下的安抚,而是将心比心的共情。

  她常说,信访工作要讲究“平衡术”。在我看来,她最行之有效的技巧,就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家事,把难案积案当成必须解开的结。“解决群众的问题就是积德行善。”这句朴实的话,或许正是对这名信访干部的初心最动人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