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李老太的赡养“拐杖”谁来当?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军强 胡斌 陈亚洲

  李老太的拐杖是根歪把桐木棍儿,不重。但在8月20日的那场庭审中,她用拐杖把地板敲得咚咚响:“没地也得养(我),我养你了!”

  因耕地问题引发赡养纠纷,李老太一气之下把两儿一女都告上了法庭。8月20日,襄城县法院城关(女子)法庭4名工作人员,带着国徽和法槌来到李老太所在的村庄——该县丁营乡岗马村巡回开庭。

  9时,骄阳似火,一人多高的玉米棵和芝麻秆在热风中摇曳着秋天的硕果。地头旁的村室大院里,村干部早早就把大办公室的空调打开了。李老太手扶拐杖坐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法官到来。

  除了手里那根简陋的拐杖,77岁的李老太还有三根无形的“拐杖”。

  常言道,养儿防老。李老太有两儿一女,本以为这辈子不愁养老问题了。但和一些多子家庭的家长一样,老人没能处理好家庭矛盾。30年前大儿子娶媳妇后,这个家庭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矛盾。30年后,这个家庭的宿怨,已在三代人中交织。

  这次的矛盾,源于农村最珍贵的资源——耕地。

  农村耕地按户划分。老伴儿去世后,李老太年事已高,打算把自己户下的两亩地分给两个儿子种。但这两亩地不在一起,有好有赖,分地的时候两个儿子便起了争执。旧怨加新恨,彼此都无法释怀。李老太不愿再进大儿子的家门,住进了二儿子家旁边的小屋。她想让大儿子出生活费,可双方未谈妥。女儿嫁到了叶县,无法事事都帮衬到位。就这样,李老太失去了她原本以为最可靠的“拐杖”——亲生孩子的赡养。

  在她看来,自己的地,自己想咋分就咋分,即使没分给大儿子,他也得养活自己。

  9时20分,庭审开始。

  李老太在原告席上落座后,又站了起来,缓缓走到被告大儿子和大儿媳旁边,把一把钥匙放到他们面前的桌子上:“你们的钥匙……”

  大儿媳认为这是对她的当众羞辱,当即像丢弃一个可恶的垃圾一样,看都不看一眼,就把钥匙扔到了身后远远的地方。

  城关法庭庭长万方芳对这种火药味已见惯不惊。她找到纠纷的症结后,开始对症下药,提出李老太户下的耕地由村干部对外承包,外包所得用于李老太的日常生活。双方当事人对此无异议,情绪也缓和了许多。

  关于赡养问题,法庭工作人员与岗马村村委会委员马占德、村妇联主席马小彩一起商量,寻求最优解。

  万方芳给李老太的三个子女算了一笔账: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结合我省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三人每月需要给老人赡养费共计1500元左右。“现在老人每月只要400元,你们还有啥说的?”她转脸又劝李老太:“孩子们过得并不富裕,您年龄大了,生活上尽量睁只眼闭只眼,别让几个孩子不和睦。千万不能再动不动就说孩子‘虐待’您了啊。”

  在几轮说服教育中,万方芳找到了李老太和三个子女的利益平衡点。她提供了三个赡养方案:一是三个子女继续轮流赡养李老太;二是李老太住养老院,费用由子女出;三是保持目前状态,李老太继续在二儿子家旁边的小屋住,同时三个子女每月支付赡养费共计400元。

  李老太若有所思地把头靠在拐杖上,静静地看着地面。想了一会儿,她选择了第三个方案。

  调解协议签下了。李老太日后的生活,多了一根法律的“拐杖”。

  岗马村有约1500口人,是多年来的“零上访”村。平时村里谁家有矛盾,5名村干部轮流调解,都能及时到场“灭火”,做到小事不出村。李老太的事,马占德更是没少跑腿。“调了不下五十次了。”马占德伸出一只手,比画着说。他留着平头、硬胡须,古铜色的脸上不停地渗出汗珠,眼神诚笃。“这次我也是想让他们丢丢人,让法院的人来公开给他们上上课。”

  几年来,他为李老太操的心,不比李老太的亲儿子少。所以,这次调解后,他当众许诺:三个孩子支付的赡养费都打到他的手机上,他管老太太的花销。

  村民都对马占德竖起大拇指:村干部如此担当,已成为李老太可以信赖的第三根“拐杖”。

  在基层乡村治理的版图中,和谐稳定的家庭如同一个个鲜活的肌体细胞。基层法庭法官与村干部的紧密协作,为这个充满活力的肌体穿上了法治的外套。襄城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亚说,基层法庭法官与村干部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释法明理,用协同联动的智慧化解矛盾,既守护着柴米油盐的安居乐业,也维系着邻里守望的和谐稳定,更助推着德法兼治的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