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郑州管城社会治理的“前哨”试验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法治报记者 尹翔

  庞大的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队伍奔涌在郑州市的大街小巷,新就业群体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以其高度的流动性、复杂的人员结构和巨大的管理难度,给城市治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暖心服务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的答案是——让受益者成为共建者。

  2024年3月,为了凝聚服务新就业群体、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全省首家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在管城落地。中心设有技能提升角与心理咨询室,一场以文化赋能治理、以服务凝聚人心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重塑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

  从“谋生”到“新生”

  “自从学习了视频剪辑后,我的新媒体账号直播平均在线100多人,单条视频作品最高播放量220万!”外卖骑手韩超帅自豪地说。韩超帅告诉记者,目前,他的抖音账号粉丝突破4000人,为他带来了近千元的额外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生活负担。韩超帅的剪辑课导师杨金凯来自“新媒体与电商志愿者联盟”。“我们每个月至少开设两节课程,平均每节课持续一个半小时,学员大部分为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社区群众等。”杨金凯告诉记者。

  技能提升角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有的外卖骑手在这里通过专业考试,正式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成为穿梭城市间的“急救轻骑兵”,救人救己都有了底气。中心负责人贺春晓还列出课程清单:反诈维权、安全急救、视频剪辑等十余个门类。

  从“关爱缺失”到“心安此处”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心理咨询室的一角,一名老党员的忧心事曾在这里被化解。“快递员、维修师傅可以进小区,唯独我们外卖骑手不让进,这简直就是歧视,我可能再干一两个月就不干了……”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外卖骑手体会到了职业尊严落差,向该中心工作人员诉说着内心的郁结。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倾诉与疏导让他最终选择了留下。“原来中心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便利,感谢党和政府还记着我们。”这名老党员感慨道。

  这声“感谢”背后,是城市对新就业群体的精神关照。贺春晓深知,一定要让风雨无阻的奔波者“心安此处”:中心提供热水、开放空调、设置休息区域;微信群里工作人员随时在线,秒变倾听者。赋予城市管理更多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滋养,心理咨询室恰如一个温暖支点,撬动着归属感与尊严的重建。

  从“服务对象”到“网格前哨”

  “微信群就是我们的‘云网格’。”管城回族区西大街街道党工委委员杨文铮展示了两条微信聊天记录:6月的一个暴雨夜,外卖骑手发现一棵被折断的树横在马路上,立即拍照上报,抢险队即刻出动;外卖骑手刘雷看到寻童启事,送餐途中一眼认出走失孩子,孩子家长为表感谢送出酬金,刘雷没有收,孩子家长最后留下了一面锦旗。目前,管城回族区像刘雷这样被纳入“郑好办”网格系统的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人员已有1200余人,随手拍隐患、顺路做公益成了他们的新习惯。

  管城社会治理的“前哨”试验,正是“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贺春晓表示,技能提升角传授一技之长,心理咨询室排解情绪,最终引导新就业群体从“被服务者”华丽转身为治理网络的“活性细胞”。当外卖骑手、快递员用职业技能反哺社区,用熟悉街巷的眼睛守护安全,贺春晓和中心其他工作人员见证着愿景的一一实现——推动新就业群体、志愿者入网入格,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不再是蓝图,而是微信群里的每一次“@”、街头巷尾的每一次伸出援手。

  记者在技能提升角与心理咨询室采访时,感知到了管城治理创新的温度:骑手韩超帅的镜头记录着商都烟火,老党员外卖骑手在微信群里传播政策法规——这正是城市管理“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的生动实践。

  “最强的力量不在管控,而在共生。”贺春晓表示,“当我们将新就业群体视为治理伙伴而非管理对象,这一‘流动大军’一定会从治理难点转为城市管理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