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字围栏”建设 堵住国际礼品卡漏洞
日期:08-20
随着数字经济和跨境消费的快速发展,国际礼品卡凭借其跨境性、流通性和匿名性,在国内具有一定市场,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这块“蛋糕”。日前,新密市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涉案20人、金额高达6330余万元的非法经营案。该犯罪团伙利用成立的公司组织业务员,通过境外网络通信工具倒卖礼品卡套取汇率差价700万余元,形成了一条跨境隐蔽的黑色产业链。该案的办理,对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具有警示意义。
跨境特征显著
资金流转复杂
国际礼品卡之所以成为犯罪温床,根源在于其跨境性与匿名性被恶意利用。本案中,犯罪分子使用境外通信工具联系境外人员,以低于正常汇率的价格从其手中收购国际礼品卡,结算时通过他人收进境外他国货币并支付给境外售卡人员,然后将收购的国际礼品卡通过微信群出售给国内的下游卡商,从而实现资金的跨境转移,形成国内外资金融通,赚取汇率差,从中非法获利。这种交易模式混用多种支付工具,仅使用虚拟身份完成资金流转,形成复杂的资金流转网络,避开了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与直接从事外汇兑换存在明显差异。
犯罪手段隐蔽
案件定性困难
犯罪团伙刻意混淆交易性质,其通过成立公司开设国内电商部售卖日化用品等手段,掩盖倒卖国际礼品卡主营业务的事实,又以人民币结算为幌子掩盖外汇买卖实质,资金流水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快进快出,形成碎片化痕迹,这些手段直指当前监管的软肋。尽管我国已建立外汇“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双支柱框架,但面对国际礼品卡这类披着商品外衣的金融工具,仍存在定性难、取证难、溯源难等问题。一方面,国际礼品卡本身并非外汇管理条例明确定义的外汇标的物,其交易本质是虚拟权益凭证的跨境流转,难以直接适用非法买卖外汇的刑事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国际礼品卡交易链条中表面符合正常商品交易特征,其变相买卖外汇的性质需穿透解析多层交易关系才能定性,导致非法经营行为的认定存在争议。
产业链条“成熟”
危害金融安全
该案犯罪团伙分工明确,涉及多个环节和专业人员,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此外,在本案中,犯罪分子专门以非洲为典型输出地,其背后交织着经济失衡、技术漏洞与监管缺失的多重危机,而衍生犯罪的外溢效应不仅扰乱汇率市场,成为贪污、诈骗等犯罪的帮凶,还严重破坏金融秩序,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笔者认为,堵住国际礼品卡漏洞需强化“数字围栏”建设,从数字技术、国际协作和强化监督封堵监管盲区。
一是强化技术责任,加强数字监控。在技术层面防范“翻墙”行为,运用大数据建立风险预警模型,针对“虚拟身份+多币种混用”特征识别交易线索,对境外非法交易平台访问行为实施实时阻断。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检察机关可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跨国结算体系建设,为合法合规换汇开正门、堵偏门。
二是强化职能责任,加强国际协作。检察机关要强化与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国家金融机构的分工协作,建立定期会商、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要将电商平台的国际礼品卡纳入特定虚拟商品名录,与国际礼品卡发行企业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行交易双方实名认证与额度限制,从源头阻断非法卡源流通。
三是强化法治责任,加强法律监管。国际礼品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必要性,政法机关一方面要加强对利用国际礼品卡从事非法汇兑等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和相关职能部门一起推动国际礼品卡在国内交易的规范化、阳光化。只有筑牢“数字围栏”,才能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经济发展,而非异化为犯罪的“隐身衣”。
(张胜利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