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法制报

一个习惯,31年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03版:法治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军强 胡斌 通讯员 乔瑞锋

  偌大的审判庭,除了呼呼的空调声,就是书记员录入电脑的键盘声。

  8月14日9时30分,鄢陵县法院马栏法庭,一场“艰难”的庭审在缓慢进行。

  之所以“艰难”,是因为被告的辩论完全土语化,法官需要不断引导、询问,“翻译”成法律用语,书记员才能录入。

  两个多小时后,庭长葛志芳宣布休庭。走出法庭,他笑着告诉记者,像这样不请律师的当事人,他经常遇到,“不能因为老百姓不会法律语言就不让他说话。相反,还得让他多说,帮他说清楚”。

  “庭开得慢些,没啥。只要能把事儿说清楚,开3个小时也值。”葛志芳说。

  习惯——“直到现在,我一年都很少坐办公室”

  葛志芳在鄢陵县法院被称作“老葛”。

  58岁的他,1991年参加工作,光在基层法庭都干了31年。

  今年,省委部署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后,老葛因有长期基层工作经历,被鄢陵县法院赋予了新使命:探索新时期基层法庭融入基层治理的新途径。

  如何贡献司法智慧,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是该院党组书记、院长蔡文慧不断思考的命题。

  老葛曾获“许昌市法院审判能手”称号,同事都说他身上有“绝招”。但当记者求教时,老葛却一直摇头,称没有什么独特的方法。只是,他有一个习惯,默默坚持了31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案件不多,时间多,所以经常进村入户调解。”老葛回忆,那时的案件,以离婚纠纷为主,由于法官与群众面对面谈心,能充分了解情况、理解人情,调着调着很多当事人就不离了。

  这对一个刚入职的新法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启发。于是,他总结出一个经验:法官不能光坐在办公室,要多走出法庭,走到百姓家中,听群众的声音,了解案件背后的故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直到现在,我一年都很少坐办公室。”脱去法袍、一有空就走出去的葛志芳,渐渐变成了群众模样;言语、举动,也不知不觉增加了很多亲近感。

  记者对此有所见闻:

  8月14日上午,被告席上的李会霞用土语辩论,看上去有些惶恐不安,但葛志芳总是报之一笑,耐心地为她一句句“翻译”。

  63岁的韩照德和家人在马栏镇办纱厂多年,一有问题他们就把老葛叫过去,老葛从不推脱。韩照德说:“老葛这人,和善,贴己。”

  功夫——“案件判决了,还能让双方当事人都服判”

  调解,是法庭干警的基本功。在葛志芳看来,调解其实与判决没有本质区别。

  “99%的群众是论理的。”葛志芳告诉记者,只要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不管是调解还是判决,群众都会接受。“但不能怕麻烦,不能撂出一句‘不接受调解就判’就不管了。得好好给人家说,在他的认知范围内,给他讲清楚。”

  正是因为不怕麻烦地释法说理,马栏法庭的办案质量一直在全院领跑。

  该院主管法庭工作的副院长李延军介绍,马栏法庭在全院6个基层法庭中案件数量最多,与一些地方过分着重调解率不同,该法庭的判决率是最高的,判决效果一直很好。

  “我们庭一年500多起案件,三分之一的案件都判决了,还能让双方当事人都服判,没有造成新的矛盾。”葛志芳自豪地说,“这是功夫”。

  这功夫,葛志芳练了31年。

  认可——“一是愿意担当,不摆架子;二是有本领,能管住事儿”

  记者发现,正是因为老葛在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上走得扎实,所以他办起案来总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向下扎根,才能根深叶茂。蔡文慧说,葛志芳的做法为全院工作提供了启发:“基层治理的高效能,是以扎扎实实的群众工作为基础的。置身群众有多深,工作效能才能有多高,融入基层治理才会有多深。”

  31年,一个习惯,一身功夫,一种认可。

  今年7月26日召开的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提出,要在更好凝聚服务群众、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上持续下功夫。

  “融入基层高效能治理,有两个条件不能少:一是愿意担当,不摆架子;二是得有本领,能管住事儿。”马栏镇综治办主任郑永顺说,老葛的功夫,在马栏镇从上到下都得到了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