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荆锐 通讯员 张哲
初秋的南召县南河店镇,阳光炙烤着伏牛山深处的土地,空气里弥漫着燥热的气息。在南河店镇南河店社区,南阳鸿川塑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60多台缝纫机“嗒嗒嗒”地不停运转,近70名女工低着头,专注地加工着吨包袋。
“踩踩机器就能挣钱,还不耽误接娃放学,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女工张东梅抬起头擦了擦额角的汗,脸上掩饰不住笑意。
张东梅还说:“现在每月能稳稳拿到工资,仨娃的学费、家里的开销都不用愁,心里踏实多了。”
这个让留守妇女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的工厂,背后藏着一段基层治理的暖心故事。
南河店社区
有个“妈妈工厂”
南召县地处伏牛山深处,不少年富力强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留下妇女、孩子和老人组成“留守大家庭”。
如何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安下心、挣到钱,成了基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而答案就藏在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里——作为全国四大碳酸钙基地之一,南召县有200多家碳酸钙加工企业,常年需要吨包袋,产业链条丰富,为本土产业培育提供了沃土。
2020年,看着身边不少留守妇女为了家庭放弃工作或为了工作远离家庭,同为母亲的南河店社区居民宰广玲心里很不是滋味。“留住一个妈,守住一个家,鼓起了钱袋子,全家乐开花”的念头在她心中萌生,她决心创办一家适合女性就业、能让大家不出家门就能挣钱的“妈妈工厂”,南阳鸿川塑业有限公司由此诞生。
2023年,南召县委社会工作部成立后,很快注意到这家以守护家庭为初心的企业。“看到她吸纳留守妇女务工,为基层治理作贡献,我们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工作人员介绍。
如今,在政策的支持下,宰广玲已经拥有了两个工厂。2024年10月1日,她还当选为社区妇女主任,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她在原有老式机器的基础上,又投资数十万元添置了双针机、花样机和做底做盖机,新增了28个工作岗位。目前,该公司共安置本村及附近的近70名女工就业,每天能加工2000多条吨包袋,一年下来产销量可达80多万条。
从各吹各的调
到心往一处想
“以前社区里三天两头有矛盾,不是婆媳吵架,就是邻里纠纷。”南河店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玉中说,“自从该公司开办后,这样的情况少多了,妇女们有活儿干、有钱挣,心思都在过日子上,哪还有工夫扯皮?”
南河店社区曾有名不符合低保条件、反复上访的群众,成了基层治理的“老大难”。社区党支部干部找到宰广玲协调,她二话不说接收了这名群众,让其到车间上班。
“干了俩月拿了2000多元工资,她自己都说挣的钱比低保踏实。”李玉中笑着说,现在这名群众见了社区干部都会主动打招呼。
更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孩子身上。据统计,近年来,南河店社区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
南河店社区是村改社区,多民族聚居,过去居民常因琐事引发摩擦,如今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以前是‘十盘鼓,五道令’,各吹各的调;现在是‘十盘鼓,一道令’,心往一处想。”社区回族居民李金招说,大家在厂里一起上班、一起吃饭,感情越处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