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学桦王雪娜
秋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的石窟寺文物修复实训室内,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正在进行。学生们轻点屏幕,一座通过3D技术高清复原的龙门石窟奉先寺便缓缓展开,佛像衣纹细腻,彩绘色泽瑰丽,千年前的盛景仿佛触手可及。
“很震撼,就像穿越回了唐代。”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这门课用的正是学校自主研发的“龙门石窟虚拟仿真复原展示系统”。此前,该系统参展作品亮相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展台,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本次大会我省唯一的参展院校。
让珍贵的文物“活”起来,是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校园一角,一座清代的郭氏大院古朴典雅。这处不可移动文物被精心迁移复建于此,化身“豫见·河洛印象文化馆”,成为师生们触摸历史、开展美育的活态空间。
非遗的种子,也在这片职教沃土中生根发芽、焕发新枝。
走进王飞剪纸大师工作室,纸屑纷飞中,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逐渐成形。学生们在该校教师、省级非遗项目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飞的指导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我们不仅学手艺,更思考如何让老手艺走进现代生活。”剪纸艺术社成员赵雨桐说。据悉,该校“纸落生花 匠心传承”非遗剪纸培训项目曾获评河南省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小剪刀”剪出了大天地。师生们开展的剪纸文化扶贫活动,已累计带动312名残障人士就业,人均年增收8400元。他们创作的“非遗剪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还走出国门,亮相G20峰会教育部长会议。
豫剧的韵律同样在校园回荡。马金凤大剧院内,戏曲专业的学生们正在排练经典剧目。学校构建了独特的“理论+实践+创新”教学体系,聘请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教师共同授课,让马派艺术薪火相传。
“在这里,我们既能扎扎实实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被鼓励大胆创新。”一位正在练功的学生说。如今,学校已走出了16位国家文华奖、梅花奖得主。
这份文化传承的担当,更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学校与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共建中意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为文明互鉴搭桥。创立的“古都奇遇”研学项目,吸引了众多国际青年前来体验中原文化。
令人自豪的是,该校学子作为全国职业院校的代表,登上联合国“未来峰会行动日”边会的讲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学生参演的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也多次走出国门,在英国、韩国的舞台上一展风采。
从让文物“活”起来的数字科技,到助力乡村振兴的非遗技艺;从传承经典的戏曲舞台,到对话世界的自信身影——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里,文化的新火,正燃得格外炽烈。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健表示,“我们将继续扎根中原沃土,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职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