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学桦王雪娜
伊河潺潺,在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室南壁,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静谧伫立。国庆中秋假期,游客们惊喜地发现,通过手机AR扫描,佛像发髻以下至鼻梁以上损毁的部分竟在屏幕上“重生”了——佛像面庞丰腴,璎珞随身形轻垂,盛唐的雍容气度扑面而来。
数字技术让千年文化遗产以全新方式“活”起来。在龙门西山宾阳中洞前,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正举着手机,通过AR技术观赏1500多年前的穹顶藻井原貌。“太神奇了!”他感叹道,“数字技术让褪色的文物重新绽放光彩。这趟龙门之行让我更加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走进龙门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实验室,激光扫描仪正在为残像拍摄超高精度“CT”,技术人员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将海量的数据逐步转化为精细的三维模型。
“文物保护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数字化让我们找到了古今对话的新路径。”龙门石窟研究院文物保管展示与文献资料中心工作人员张国锋介绍,团队在获取三维数据后,会参考历史文献和老照片,在电脑上精准复原佛像的眉眼轮廓与面部线条。
技术革新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了新活力。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高俊苹介绍,通过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院与相关机构合作,成功实现了多件文物的“数字回归”。
“我们对石窟本体进行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与流散文物的三维数据进行匹配比对,确认其在洞窟中的原始位置。”高俊苹解释,“这个过程就像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拼图游戏。”
在宾阳中洞,通过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人员精准还原了最初的矿物颜料成分——青蓝为底,金线勾边,飞天环绕其间,数字复原技术让昔日皇家石窟寺院的庄严华美得以再现。
奉先寺的数字化实践同样令人惊叹。卢舍那大佛龛北壁的无量寿佛,佛首早年流失海外。通过数字建模与3D打印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佛首与洞窟残存躯体的“数字合璧”。
创新探索结出丰硕成果。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流散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构建了流散文物数字化复位研究的方法体系,解决了数字复位研究中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该项目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数字化技术架起了古今对话的桥梁。”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表示,“它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变得可触、可感,让专业研究成果更好地走向大众,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