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双节”期间,阴雨连绵,洛阳城南,龙门石窟依旧人声鼎沸,来自各地的游客漫步伊河河畔,一睹卢舍那大佛的神秘微笑,领略镌刻在崖壁上的文明瑰宝。
今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门石窟,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在我省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河南“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牢记嘱托,河南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奋力建设文旅强省目标,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在这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考古发掘成果不断,文旅消费热潮迭起,文脉传承弦歌不辍,文明赓续历久弥新。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具有特殊地位、承担重要责任,使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去了趟河南,才明白什么是千年古都的底蕴。”许多来河南旅游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河南为何总能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得到广泛关注?文化绽放出的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是重要原因。
时间坐标中的河南,就像一叠时光读本,把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浓缩进一座座博物馆、纪念馆。在河南,你能直观感受到文明的印记就在身边。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韩故城、郑州商城……远古的大遗址,如明珠般镶嵌在古老的土地上,给出“何以中国”的河南答案,也创造古今对话的机会,让人们感受生生不息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生发日用不觉的文化自信。
活起来是必答题。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迎面而立的高墙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个大字,这句出自商汤盘铭上的箴言,向参观者展示一个民族自古而今的革新姿态。
近年来,各类新技术在文化产业广泛应用。触碰甲骨,金光粒子跃动,演示汉字古今演变;抓取青铜器,3D熔铸动画还原古老技艺,戴上头显设备,体验XR沉浸式大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与商代小王子一起体验商朝人的一天。各种新体验在文旅场景中得到解锁丰富。过去游客喜欢打卡二七塔、龙子湖,如今《只有河南》的戏剧、泡泡玛特的盲盒、老城的街巷、商圈的特色咖啡、金融岛的夜游都成为爆款。河南用一条时间线书写出文旅资源的更新迭代——曾经,旅游卖的是景点,如今卖的是文化和生活;过去,游客或许看完就走,今天他们选择了不赶路、去感受,深度融入一座城的日常。
国庆节前夕,又有一座文化新地标在郑州诞生,位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核心区的亳都·新象。3600年郑州商代都城遗址成了家门口可以遛弯儿的文化遗产,古老文明丝滑融入日常生活,在烟火气中彰显独特魅力,激活文旅活力,刷新城市形象。
当文化的力量通过文物、古建、文创,变成产业、就业和精神享受;当文化密度转化为生活的质感、城市的气质,一个个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案例,既串联起河南文化建设的轨迹,也给人深刻启示:文化的力量,最终会变成思想指引下发生的真实改变,成为你我身边可感可知、实实在在的力量。
让崭新的文化图景与地道传统的河南味相得益彰、互相成就,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