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与着力点

日期:10-07
字号:
版面:04版: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闫丽华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第二个结合”的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理论的创新。这一论断超越了传统的“体用之辩”,在哲学层面确立了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原则。中华文明所重视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血脉中,形成了守正创新的辩证方法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也是对“民为邦本”这一传统政治智慧的现代诠释。

  新的文化使命的确立。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要求,构建起文化发展的坐标。从纵向维度上看,强调对5000年文明史的赓续发展,通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从横向维度上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文明交流互鉴的空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平台上展现文明交流的实践智慧。既避免文化虚无主义,又超越文明冲突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模式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其文化基因的内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起文化治理的现代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面对“文明冲突论”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打造国际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力,既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又避免陷入“文明优越论”的窠臼,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智慧。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践回应,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原创性贡献。

  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牢牢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把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应用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中,在守正创新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通过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构文化传播生态,构建“数字+文化”的新型业态。如,近年来河南日报社以“了不起的甲骨文”为代表,持续打造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宣传IP,取得了广泛影响。除了“甲骨文”这一符号性文化载体,河南日报社还围绕“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地域文化标识,推出“了不起的洛阳城”“了不起的仰韶文化”“了不起的古建筑”等系列内容。

  加快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去粗取精”地筛选过滤,剔除传统文化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保留其精华。如,“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伟大创新,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进行“价值重塑”的现代诠释,既保持文化连续性,又赋予其时代内涵。如,将“和而不同”思想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再如,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文创,将文物跟“潮玩”概念结合,实现“在家挖文物”,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活化转化。

  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机制。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从红船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实现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不管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实施的“红色基因解码工程”,还是光山县打造“花山寨会议旧址”沉浸式体验基地,都使革命传统教育更具感染力,强化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踔厉奋发。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价值观指引。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既要使人们在内心深处认同,又要将其作为行为准则融入日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行业规范、学生守则,构建“微治理”体系。

  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出台,构建起文化治理的“四梁八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使国家文化治理落实落细。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治理体系,提升文化治理效能。(作者单位:焦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