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外交话语人才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日期:10-07
□靳冠辉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加快培养适配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外交话语人才,着重塑造话语“构建—翻译—传播”一体化能力,实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分众化、差异化表达,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传播力关乎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从国际层面来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地区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加剧,国际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从国内层面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需要得到国际社会公正、客观的认识。从粮食安全领域的“中国饭碗”保障经验,到科技创新领域的高铁、新能源等技术突破,再到乡村振兴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实践,不仅是立足中国国情取得的发展成就,更是为全球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这些成果需要通过有效的国际传播被世界准确认知,避免被西方偏见性叙事遮蔽与曲解。另一方面,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更加精准的国际传播做支撑。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硬联通”,向规则标准对接、民心相通的“软联通”深化。无论是中欧班列(郑州)织就的跨国物流网络,还是河南企业参与海外园区建设的合作共赢实践,抑或是中医药、豫剧等随“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文化交流,都需要在精准理解对象国国情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以外交话语人才培养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外交话语人才培养是重要抓手。外交话语作为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现中国理念、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核心要素。外交话语人才培养要依托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外交话语学”,将话语“构建—翻译—传播”一体化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实现中国话语的精准传播。
“外交话语学”是聚焦外交话语研究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涵盖历史起源、本质特征、理论内涵、构建逻辑、语用策略、传播机制、发展规律、叙事模式、权力生成、形象建构、治理功能及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推动外交话语人才培养,关键是要依托“外交话语学”学科框架,注重塑造外交话语人才的话语“构建—翻译—传播”一体化能力。在话语构建环节,要引导外交话语人才立足中国实践、扎根中华文化,精准提炼中国理念、中国经验的核心内涵,打造兼具思想性与感染力的话语内容,让中国故事有“魂”有“料”,既符合国际传播规律,又彰显中国特色。在话语翻译环节,要强化外交话语人才的跨文化转化能力,不仅要实现语言层面的精准对接,更要破解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壁垒,避免话语内涵的偏差与流失。在话语传播环节,要培养外交话语人才的分众化、精准化传播思维和能力,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受众需求与接受习惯,选择适配的传播渠道与表达方式,推动中国故事从“传出去”向“传进去”转变,切实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系统培养外交话语人才的话语“构建—翻译—传播”一体化能力,让中国故事真正跨越国界、深入人心,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打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构建外交话语人才培养的三大支撑体系。推进外交话语人才培养,要系统构建外交话语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分众化传播人才体系与协同育人体系。首先,要着力推动外交话语学与区域国别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发展,夯实外交话语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知识体系。作为教育部最新确定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是对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具有战略性、综合性、集成性、对策性、实用性和即时性等特征。区域国别学以对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全景式研究,为外交话语学提供了“区域化”“国别化”的精准认知支撑,有助于强化外交话语学的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外交话语人才培养。其次,聚焦提高外交话语人才的精准传播能力,构筑外交话语分众化传播人才体系。基于外交话语学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交叉知识体系,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现实需求,外交话语人才可划分为全球性外交话语人才、大国外交话语人才、周边外交话语人才、发展中国家外交话语人才以及多边外交话语人才等类型。基于不同区域与国家在外交文化、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化特征,应重点培养不同方向外交话语人才的精准传播能力,实现中国话语的区域化适配与分众化表达,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创新外交话语人才培养多元路径,共筑外交话语协同育人体系。一是构建分类分层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要打破学科壁垒,围绕外交话语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差异化课程群,为培养外交话语人才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二是打造“理论导师+实践导师+思政导师”三位一体师资队伍。理论导师从高校兼具语言学、外交学与区域国别学研究等背景的交叉型学者中遴选,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与学术高度。实践导师可邀请来自外交部、国际组织、国际媒体等机构的专家,通过讲座、工作坊等方式传授国际传播实战经验。思政导师侧重政治引领,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增强面对复杂国际舆论环境的政治判断力。三是拓展“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的双轨培养渠道。在理论教学中构建涵盖区域国别、外交话语、国际传播等内容的课程体系,筑牢学生的学科基础与知识框架。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模拟谈判、模拟联合国、海外交换与田野调查等方式,提升跨文化理解和实战能力,推动知识向能力、理论向实践转化。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