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是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标识,也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劲支撑。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新的文艺形态,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网络文化、短视频、微短剧、直播等,以及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文艺创作,极大地拓展了文艺创作生产主体、内容、载体、受众以及传播领域。要加强对新大众文艺的研究阐释,推动构筑文艺创作生产的新高峰,走出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
人民性: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新动能
人民性是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生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印证了“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的重要论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大众文艺的精神内核是人民性,让人民大众真正成为文艺的主体,全面参与文艺的创作、生产、传播、接受与批评等全过程,人民群众既是创作者、生产者,也是展示对象、表现内容,力求形成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接受的有机生态。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生产内容契合新时代人民群众普遍关注话题、审美情趣、欣赏习惯,以反映大众的日常生活、心理、思想、情感为主,通过全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并产生广泛影响,带有烟火气、充满人情味、激发共鸣感的文艺作品,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动能。
人民性是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价值遵循。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要有扎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河南不断完善“文艺两新”工作体系,加强对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引导,将抓作品和抓环境结合起来,持续推出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新品佳作。持续开展“教你一招”、“红色文艺轻骑兵”、“乐享新时代”周末音乐汇、“舞台艺术送基层”等群众性文艺活动;河南网络文学写作者数量在全国稳居前三;中原大舞台、黄河之声系列音乐会、咱村有戏,以及广场舞、大合唱、戏迷擂台赛等活动,形成了让优秀剧目演起来、文化场地用起来、文艺工作者动起来、人民群众乐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起来的生动局面。
人民性是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发展目标。新大众文艺作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是实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的生动体现。一是积极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加强对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正面引导力度,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扩大工作覆盖面,使其真正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二是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让群众文艺活动热起来、火起来,让群众积极参与、乐于参与,让群众做主创、当主角。三是健全评价体系与监管制度,构建新大众文艺作品的评价体系,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健全监管制度,确保新大众文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切实为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文艺力量。
通俗化: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新叙事
通俗化的叙事内容是新大众文艺贴近生活的纽带。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始终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的当下,通俗化、日常化的叙事内容,让文艺作品成为记录普通人喜怒哀乐的生活镜像,真正走进大众的精神世界。文艺创作者将目光对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市井人情到职场点滴,从乡土变迁到城市发展,充满生活质感的题材成为创作主流,受众在文艺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文艺的力量。河南网络作家麦苏的《陶三圆的春夏秋冬》以嵩山脚下桃源村三代人接力脱贫致富的生活为素材,聚焦改革开放中的个体命运、家庭伦理中的代际冲突等现实议题,用细腻笔触描绘普通人的奋斗与挣扎。短视频创作者“李福贵”,用镜头记录河南农村生活,浓郁的乡土气息收获近千万粉丝群体。创作生产内容的日常化、生活化奠定了通俗性叙事基础,增强了亲和力与感染力,让新大众文艺成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纽带。
通俗化的叙事风格是新大众文艺破圈出彩的关键。叙事风格的通俗化可以消除文艺与生活之间的隔阂。新大众文艺善用大众熟悉的风格进行创作,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把抽象情感转化为具象表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抖音号以方言发布“我是河南美食,我不同意你减肥”时,勾起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纷纷在评论区分享有关河南美食的暖心故事。喷空剧场运用方言讲述河南故事,受到省内外乃至海外观众热捧,被多家媒体誉为“中原文化新名片”,出现了“南滑稽,北相声,中原喜剧看喷空”的生动局面。普通创作者采用大众熟悉的日常话语、生活逻辑构建内容,乡村创作者用“种庄稼得顺天时,过日子得凭良心”等乡土谚语传递生活智慧;非遗传承人用“就像纳鞋底要匀实针脚”比喻传统技艺。贴近普通人话语方式、情感逻辑和生活经验的叙事风格,成为新大众文艺作品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视野、破圈出彩的关键。
通俗化的叙事策略是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的趋势。新大众文艺以通俗化的叙事策略较大程度推动文化惠民,成为增强文化传播力、感召力、凝聚力的重要路径。一是强化创作导向,深入扎根生活沃土。引导创作生产者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实践与情感世界为重点,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扶持。搭建创作采风平台,倡导创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让作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二是加强培训,提升创作能力。开展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者分层分类培训计划,重点提升新大众文艺叙事创作生产能力,邀请文艺工作者在叙事技巧、生活符号运用、情感共鸣点挖掘等方面进行授课培训。三是创新文艺作品转化,架起沟通桥梁。加强文学与影视、微短剧、网络剧、情景剧等作品之间的改编与转化,推动优秀文艺作品“接地气”“入生活”,在服务大众中凝聚文化共识,引领新时代文艺风尚。
媒介化: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新形态
媒介化是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主要载体。网络信息、数字媒体、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发展、日新月异,为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提供了动力与空间,媒介化成为新大众文艺形态创新的重要因素与主要载体。数字技术革新催生了新的创作生产及叙事方式,人机协作、人工智能创作生产打破了传统文艺创作模式,数据驱动的技术型创作模式赋予新大众文艺创作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数字媒介技术降低了文艺创作生产的门槛,业余型、草根型、网络型大众文艺工作者构成文艺创作新主体。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推动了新大众文艺在创作生产、传播和接受等环节的变化与创新。跨媒介叙事推动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从单一叙事向立体叙事转变,文字、图像、视频深度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形成了全新的文艺体验模式。
媒介化是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表现形态。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过程中,媒介兼顾了载体与本体的表现形态,媒介不仅是文艺作品发表与传播的载体与路径,更成为创作生产、接受体验、评价互动的空间。媒介化成为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新形态,网络、视频、音频、影像、动画等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艺类型实现迭代升级,使文艺形式的互动性、融合性不断增强。微短剧、沉浸式演艺等新兴艺术类型相继涌现,使文艺形态的多样性、体验感得以拓展。《风起洛阳》利用VR技术打造虚拟现实全感剧场,“影视IP+VR沉浸+游戏化体验”拉动了文旅消费。河南微短剧制播量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前三,日益发展为微短剧创作重镇。“唐宫夜宴”品牌推动衍生跨媒介产品,动画短片、数字文创、XR沉浸剧共同构成新IP,助力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形态创新。
媒介化是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实践路径。媒介化重构了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全链条,将以数字科技助推文艺创作生产创新化优质化本真化。一是构建人机协同创作生态,以科技赋能创作生产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模块化AI创作工具,降低大众参与文艺创作的创新门槛。推动建立“人类主导+AI辅助”新型创作模式,让数字科技成为“创意放大器”。二是建立双轨制内容评价体系,确保文艺创作优质化。优化平台算法推荐,对优质作品给予流量加权推荐。设置优质内容创作基金,奖励深度创作,为保证新大众文艺创作质量保驾护航。三是打造“去中心化创作平台”,回归生活本真化。引导创作生产者围绕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以数字技术服务大众的真实需求,彰显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自身特色。
多样化: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新场域
多样化是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鲜明特征。丰富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新场域日趋表现出多样化的鲜明特征。在创作生产主体层面呈现多样化,新大众文艺形成了全民参与以及人机协同等文艺创作生产模式,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了文化共创的局面,进而推动了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的交互共生。在创作生产类型方面呈现多样化,既融合了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传统艺术类型,又有短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生成、游戏等新的文本样态,极大拓展了文艺创作生产领域。在创作生产题材方面呈现多样化,新大众文艺呈现网络二次元故事与新乡土叙事并重、现象级游戏与新国风表达并存等特征,从文生文、文生图到文生视频,人工智能与艺术正在碰撞出越来越多的新文艺题材。
多样化是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文化自觉。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以多样化、丰富化、品质化的文艺作品提升公众的思想认知与审美情趣,成为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文化自觉。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沃土。以蓬勃旺盛、鲜活生动的文艺实践为基础,长篇小说《汴京听风录》加入悬疑与推理元素,展现了中原文化底蕴。商都遗址博物院的《汤颂》等作品,通过“沉浸式剧情+游戏式互动+体验式消费”,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方言话剧《老家》生动展现了中原儿女的淳朴与坚韧,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展现了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新场域新语境。
多样化是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自身优势。推动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高质量发展,需要丰富艺术创作生产的内容形式,拓宽艺术创作生产的载体路径,发挥其多样化的自身优势。一是将地域特色与现代艺术表达相结合,推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大众文艺活动,培育种类齐全的新大众文艺样态。二是举办高端学术研讨会与专题论坛,加强对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探讨,推动新大众文艺沿着正确的方向良性发展。三是汇聚学术、创作、评论、产业等各界力量,共同聚焦新大众文艺发展,生产创作出更加多元多样多彩的文艺作品。
精品化: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新气象
以精品化创作生产坚守新大众文艺的生命线。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大众文艺作为当代文化生态的重要现象,正呈现出全民参与、技术赋能、跨界融合、发展强劲等鲜明特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截至2025年8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6.01亿户,农村短视频用户渗透率超70%,短视频平台35%的内容创作者来自乡村。技术门槛的降低使田间地头与里巷坊间成为创作现场,但有不少作品陷入质量低下、情节雷同、内容低俗的窠臼。要引导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从拼流量转向重品质,将高质量嵌入高流量。创作生产的精品化导向是新大众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只有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时代风貌的高质量文艺精品,才能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以精品化创作生产铸就新大众文艺的新高峰。精品化同样是新大众文艺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要求文艺作品内容的精品化,更要求创作理念的革新,只有将精品化的创作生产作为目标,才能不断铸就新大众文艺的新高峰。河南卫视春晚歌舞节目《唐宫夜宴》利用AR和5G技术,使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完美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56个方格21个剧场、近千名演员的生动演绎,带领观众在高度浓缩的文化时空中穿越,沉浸式体验和感悟丰厚的中原文化,成为文艺精品化创作生产的成功实践。
以精品化创作生产彰显新大众文艺的新气象。新大众文艺要以精品化创作生产彰显时代的新气象。一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创作生产规律,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二是建设新大众文艺评论队伍,适应互联网移动化、视频化和社交化的新趋势,建立完善新大众文艺作品系统化、专业化的文艺评论队伍。三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流量价值与艺术价值、人文精神与技术赋能之间的关系,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原则,强化文化类互联网平台治理,不断推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策划:杨晓东李娟
执笔:李娟郭海荣靳瑞霞田丹张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