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凌赵同增本报通讯员常晓菲
中国高铁“中国速度”,350公里的运营时速令全球为之赞叹——可你敢想象吗?未来我国还有可能进入“飞铁时代”,飞行器借助一根线缆与轨道连接,靠电力在100米以上的低空高速飞翔,成本较普通燃油飞机大幅降低,速度较现有高铁将再上台阶。
10月5日,记者来到河南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看到工作人员正和科学家团队围绕这一前瞻性项目的应用场景展开热烈讨论。
时间回溯到几天前,9月29日,欧美同学会第四届“双创”大赛航空航天卫星产业赛区决赛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举行,创意组定区域破时空滑轨系留供电飞行器项目负责人党利副教授登台路演,展示出的宛如科幻世界的前景让人眼前一亮。
“我深受党教授创新理念的感召,同时也看到国内低空经济领域的广阔舞台,希望能贡献所学。”团队成员耿一波是位新乡小伙,2023年取得世界百强名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高级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成为党利团队的骨干成员,补上了项目攻关的关键一环。
科技创新,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定区域破时空滑轨系留供电飞行器,通俗来讲可以视为“带轨有线电动飞机”,但绝非简单的“插电即用”,而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考量空地结合、信号协同、安全稳定等多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破解一个个技术难题。
“耿一波等优秀留学人才的加入,给项目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持和新的思维理念,‘国际化’元素让飞行器从图纸变成现实。”党利告诉记者,飞行器的空气动力部分由美国留学生主导完成,飞控系统由意大利留学生担任主力,视觉系统则由多名留学生共同实施……技术团队之外,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管理与国际金融硕士付谚霖负责项目融资,德国特里尔大学企业管理学硕士吕浩然则带来严谨的企业理念。
据介绍,该项目已获2项国家专利、2项省级创新奖,除了“飞铁”设想,还可用于无人机培训、高空观光、边防巡逻等领域,应用场景丰富、市场前景广阔。
欧美同学会第四届“双创”大赛航空航天卫星产业赛区,从5月初持续到9月底,聚焦航空航天卫星产业领域,致力于吸引全球留学人才会聚,加速高科技创新项目落地转化。
决赛当天,多个在赛中斩获佳绩的项目签约落地,定区域破时空滑轨系留供电飞行器项目也在其中,这款“国际范儿”十足的飞行器,将在中原大地展翅飞翔。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港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战略引领,锚定航空航天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聚焦航空航天卫星装备制造、低空经济等核心赛道,重点培育飞行模拟器研发制造、卫星研发制造、北斗导航终端制造、航空航天材料及部件制造、无人机制造等高质量项目。
为加快航空产业发展、支持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郑州航空港还推出“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涵盖航空航天卫星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同时,郑州航空港出台《加快构建一流创业生态,建设“青年创业乐园国际创业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围绕“空间无忧、资源无忧、项目落地无忧、人才无忧、创业生态无忧”五大维度系统布局,为创业者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