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小萍本报通讯员爨喆
“咚咚锵!咚咚锵!”黄河岸边的锣鼓声穿越百年。9月30日,今年70岁的耿国安挥棒指挥时,皱纹里都藏着韵律。这位土生土长的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街道家王庄村人,用一生守护着玄天锣鼓这门非遗技艺,也用鼓点奏响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赤诚赞歌。
1955年出生的耿国安,6岁便开始跟随祖辈学习锣鼓技艺。1973年,看着村里老艺人仅凭记忆传艺,鼓点随时可能失传,耿国安暗下决心:“得把老祖宗的好东西留下来。”他跟着父亲和老艺人对锣鼓韵律认真记诵,又翻遍古籍查找资料,终于在1981年将口口相传的鼓点整理成系统的鼓谱。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锣鼓面临“年轻人不愿学”的困境。耿国安却想着“要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才能走得更远”。他主动对接回村大学生,把黄河鼓声的震撼、仰韶庙底沟的灵动融入玄天锣鼓之中,创新推出《黄河奔腾》《国泰民安》等曲目。近百名大学生被他的热情感染,主动加入鼓队,用青春活力为古老艺术注入新动能。如今,玄天锣鼓不仅在村里热闹,更走进了城市社区、校园、企业,甚至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省级非遗展演的舞台,成了展示三门峡文化、讲述民间艺术故事的一张名片。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耿国安的坚守远不止于此。他先后投入30余万元,购置鼓、锣、镲、铙,组建农民鼓乐团,每年演出五六十场;成立“大河之声”合唱团,在首届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上摘得银奖;自掏腰包购置1300多套演出服装,全身心投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
每年元宵节的三门峡黄河公园,玄天锣鼓铿锵鼓点震彻河岸。耿国安望着欢腾的人群,眼中泛起泪光。正如他常说的:“我守的是锣鼓,更是咱国家的文化根脉。”
耿国安用奋斗的时光证明,平凡人也能以热爱为笔、以行动为墨,在祖国的文化长卷上写下动人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