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乡红了日子甜了(我在,我看,我记录)
日期:10-05
□本报记者贾永标
国庆中秋假期多雨,不少近郊游项目成了热门选择。
10月2日,我和家人来到中华枣乡新郑,在今年首次开园的“万棵红枣树”景区,看到了颗颗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红枣,如何通过不断蝶变,成为透视河南特色农业升级的鲜活样本。
“经常吃枣,没想到枣园风景也这么好,现场打枣也更适合家里孩子体验生活,是个不错的好去处。”郑州市民王先生说,考虑到“一老一小”的实际情况,这次假期家人没有选择远游。
漫步枣园,红枣丰收季带来的不仅是田间地头的喜悦,还丰富了游客的体验。这里不但能品尝到营养价值极高的灰枣,还可以观赏稀少罕见的辣椒枣、磨盘枣等各种枣类,让大家对枣的认知更为丰富。
据了解,该枣园占地面积近400亩,种植枣树数量超2万棵,其中古枣树有3000余棵,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6棵。“今年我们的活动主题是‘枣红了’,既是对丰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产业发展的时代愿景,映照出红枣之乡新郑的甜蜜图景,更传递出所有枣乡人共同的美好期盼。”好想你董事长石聚彬说,红枣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承载着中华千年养生文化与情感记忆的载体。千百年来,红枣以其“食药同源”的特质融于中华饮食与礼仪传统,成为吉祥、喜庆与团圆的文化象征。
传统文化的内涵离不开挖掘,传统产业的升级离不开探索。近年来,好想你深度挖掘红枣文化价值,建设红枣博物馆、打造枣乡风情游、举办丰收庆典,将文化元素全方位融入产业链。同时,以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不断迭代创新,用精益求精的理念,把红枣做到一厘米宽,一公里深。在河南,像这样的农业企业还有很多,它们走在一条艰难而正确的康庄大道上。
当文化赋能的软实力与科技驱动的硬支撑成为产业升级的双引擎,当一颗颗枣的故事能链接起田间丰收、车间创新与城乡共富,更多像红枣这样小而美的特色产业,必将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的历史交汇点,携手书写出农业现代化的河南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