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都市丛林那抹葱郁(“两山”理念在河南)
日期:10-05
□本报记者刘一洁
9月29日7时,梅瑞敏已经穿上工作服,蹬上运动鞋,拎起工具包,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作为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照明和绿化景观服务中心绿化三所的助理工程师,她的一天往往从巡查开始。
当我们驾车行驶或行走于城市街道时,两旁葱郁的树木和缤纷的绿化带常被视为美丽的背景板。然而,在梅瑞敏这样的绿化养护技术人员眼中,这些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蕴藏着一套城市生态环保理念。
“作为城市中高密度的植被群体,行道树、绿化带是重要的碳汇,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区域微气候。”梅瑞敏解释,增绿、扩绿只是起点,长期养护才能持续护绿。
梅瑞敏所在的管养所负责一片区域的城市道路花坛绿化,区域内包含4000多棵行道树、16万余平方米绿化带和1个游园、2座高架月季花箱、1万余平方米城市桥柱垂直绿化等。管养区域里每一片植物的生长状况她都了如指掌。“这棵法桐去年发生了虫害,现在恢复得不错;那丛月季前段时间得了黑斑病,经过治疗已经好转。”这种对植物的深入了解,来自她日复一日的细心观察和专业积累。
在梅瑞敏看来,绿化养护工作远不止于表面的修修剪剪,绿色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绿色理念。
“我们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坚持精细化管理,这既是对植物负责,也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负责,同时也助力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她解释,团队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上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方法,只有在必要时才会使用低毒环保的药剂,并且精准控制用药量和频次,这样既能有效保护植物健康,又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郑州市西三环与航海西路交叉口西北角豫园的改造项目中,成功实现了中水灌溉系统的创新应用。如今,经过处理的再生水通过智能灌溉系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园内的花草树木,每年可节约数万吨自来水。“这不仅是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代表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化新模式。”梅瑞敏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城市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气候变化、城市发展和植物生长规律,进行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
夜幕降临,梅瑞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她的运动步数再次超过两万步。“这就是我的日常,虽然辛苦,但看到自己管护的街道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所有的疲惫都值得了。”
次日,当晨曦洒向这座城市之时,梅瑞敏再次整装出发,继续守护城市的绿色梦想,日复一日。
职业名片
城市绿化养护技术人员
他们是城市绿脉的“守护者”,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匠人。他们的具体工作包含道路植物种植设计,营造绿化景观,开展树木修剪、花卉养护、病虫害防治等精细化作业,涉及风景园林、植物、土壤等多个专业领域。
他们深谙草木“脾气秉性”,既能用传统手法栽种植物,也善用土壤改良、精准灌溉等技术,让植被在城市空间繁茂生长,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