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学桦吉小平
国庆中秋假期,伊洛之滨,游人如织。
洛河与伊河不仅滋润了如今的洛阳城,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尚书》《诗经》等典籍中,伊河与洛河多次被提及。早在夏商周时期,伊洛河谷就已成为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以及洛阳东周王城遗址,都分布在伊洛河流域,它们共同见证了这片土地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伊河两岸,自古即为农耕繁盛之地。伊川、宜阳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陶器,展示了先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洛河更是因“洛书”传说流淌着神秘的文化色彩。河图洛书不仅是古代哲学与数学的源泉,更成为中华文明的符号。
魏晋南北朝至盛唐,伊洛河畔兴建起龙门石窟。依山傍水的万佛洞、卢舍那大佛,不仅展示了盛唐艺术的辉煌,也折射出伊洛河流域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纽带作用。
进入新时代,伊洛河流域不仅是文化遗产的承载地,更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洛阳市把伊洛河流域治理作为重点工程。通过生态修复、河道治理和沿河景观建设,两河已经成为“生态河”“幸福河”。
在生态优势基础上,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伊河、洛河两岸的生态廊道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龙门石窟、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与伊洛河沿岸风光相互呼应,吸引了大批游客,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同时,伊洛河流域的农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伊洛大地成为承载增长的经济重地。
在新时代,伊洛河文明的深厚底蕴正转化为生动的文化自信。无论是河图洛书的古老智慧,还是龙门石窟的艺术魅力,都在通过数字化、国际化的方式走向世界,讲述着“何以中国”的故事。
伊洛河畔,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文明与发展在此融合。从文明发源的摇篮,到今日经济与文化的动脉,伊洛河流淌着中原大地的古今辉煌,也承载着河南奔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伊洛水脉,泽被千年。流淌不息的伊洛河,正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