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海涛本报通讯员朱江淼
10月2日,平顶山秋雨蒙蒙,市民撑伞漫步湛河两岸,各色雨伞与茂盛绿植相映成趣,恰似一幅婉约的江南画卷。
“原来的湛河可不是这样,污染严重、杂草丛生、垃圾漂浮,每到夏天异味扑鼻。”年逾六旬的市民白富荣说。
湛河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是沙河主要支流之一。湛河自西向东贯穿平顶山市区,干流全长40.2公里,主要支流18条,流域面积219平方公里,是平顶山市的母亲河。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期待,2013年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向湛河污染宣战”,提出了“河畅、水清、岸美、生态”的治理目标,实施了截污治污、河道治理、引水蓄水、景观绿化四大工程。2019年主河道综合治理和支沟截污工程完成,河道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同时,沿河打造了生态景观长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得以呈现。
“此前湛河已经治理了四次,第五次治理力度最大,从源头到沙河入河口处实施了全流域治理、全线治污、全面景观绿化的全方位综合治理。”平顶山市水利局副局长张贵生说。
“第五次湛河治理的重中之重是治污,目前沿河污水实现了全收集、全输送、全处理,湛河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变为常年保持地表水Ⅲ类、Ⅳ类。河道治理达到了国家要求的防洪标准,同时拓展了湛河的水面和水量。”张贵生说,此次治理为湛河新增水面160余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公共绿地426万平方米,加上湛河两岸各50米宽的绿化带,新增绿化总面积达580多万平方米。
2023年,湛河获评河南省首批淮河流域幸福河湖,为全省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平顶山样板。
如今站在高处远望,湛河如同一条绿色巨龙蜿蜒向前,岸绿河畅、移步换景,让人心旷神怡。湛河已成为休闲旅游、健身养生的绿色景观带,丰富了一城百姓的休闲娱乐生活,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