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振杰 王永乐
仲秋时节,驾车畅行于万仙山蜿蜒的柏油路上,漫山青黄宛若油画,潭映绝壁诗意盎然。行走在郭亮洞中,从上海来的游客丁阿姨反复摩挲着崖壁一路赞叹:“我走着都害怕,当初他们是怎么只靠人力在绝壁上开出路的啊!”
80岁的“十三壮士”之一申春福,手指抚过洞壁斑驳的凿痕回忆道:“1972年,老支书申明信带着我们,揣着玉米饼、挂着保险绳就上了崖。没机械、没技术,全凭钢钎砸、炸药轰,手磨破了几层皮,铁锤被打坏了4000多把。”
历时5年,他们用12吨钢钎、2万个石方,在海拔1200米的绝壁上“抠”出1250米的生命通道。
南坪村的绿色蝶变同样震撼。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山上和尚头,山下洪水流”。老支书崔电亮带着党员立下军令状:“每人每年种300棵树,一直干到退休!”他带领村民用8年时间凿通20公里山路,串联起11个散落在绝壁间的自然村;又用30多年的坚守,硬是将1.2万亩光秃秃的大山变成“太行氧吧”。
“老一辈人用命修的路,要变成咱们的致富路!”郭亮村明苑楼民宿主人王春莲的话,道出新一代山民的心声。她将父亲(当年凿洞牺牲的“土专家”王怀堂)的理念融入经营,花10万元装石墨烯地暖,把石头房变成有温度的家。如今,郭亮村105户中的80%经营民宿,户均年收入近20万元,大学生返乡当民宿主理人成了村里的新时尚。
南坪村则走出生态+康养路径。村民宋辉经营农家乐30年,将能住就行的土房,升级为带落地窗、中央空调的精品民宿:“游客要的不是凑合一晚,是把山景装进房间。”他推出每月3000元的康养套餐,吸引省内外长住客,全年无淡季。
从凿洞求生到种绿护家,再到兴旅富民,奋斗基因已融入太行血脉。如今的万仙山,郭亮洞前游客打卡,南坪林海里民宿独具特色,老村民讲历史、新青年做服务,共同织就诗与远方的画卷。
“过去盼着走出去,现在要让山外游客留下来。”郭亮村支书申海玉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说,“我们要把奋斗精神变成发展底气,村里正在和景区谋划,打造休闲康养新商圈,建设青年电影人创客基地。”
太行巍巍,见证了从钢钎凿山到文旅兴村的时代跨越。正如游客在郭亮洞的留言:“这里的石头会说话,说的是中国人不等不靠、奋斗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