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晓敏
东非高原的清晨,天色微亮。在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的驻地小院里,16名队员已整齐列队,他们身着整洁的队服,胸前,带有中国国旗的队徽格外醒目。
10月1日,国庆节。距离祖国8000多公里外,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即将开始。
随着音乐,队员们唱起了国歌。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追随着那片移动的红色,仿佛能越过千山万水,看见家的方向。
“今天,我们在这里,面向祖国升起国旗。”队长李文注视着旗帜说,“这抹红,装着我们的想念,也记录着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走过的每一天。”
自从三个月前从河南来到埃塞俄比亚,这支16人的医疗队就明白,从那时开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不只代表自己。走出国门,这种感受尤其强烈——每个人都像一张行走的“中国名片”。
“在这里,我们怎么做,当地人眼中的中国人就是什么样。”李文常这样提醒大家。这种意识,已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
而在专业的医疗领域,这份自觉则化作了更具体的担当。
一名当地严重足踝皮肤创伤后脱套坏死缺失感染患者,经医疗队精心救治,最终避免了截肢的悲剧,患者与家属感激不尽;一名仅两个月大的女婴患有先天性脑积水,手术成功后,李文仍不松懈,对照《中国儿童脑积水外科治疗及并发症处理专家共识》,逐页标注重点,并绘制示意图辅助理解,还自费购置器械捐赠当地,令当地医生感佩不已。
一周前,中国驻埃塞俄比亚使馆举办了国庆暨中埃建交招待会,医疗队全体受邀参加。李文感慨:“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关怀。既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
此刻,驻地的国旗在晨风中轻轻舒展。仪式结束,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再次哼唱起《我和我的祖国》,轻柔的歌声汇聚成温暖的力量。
他们身后,驻地大门上的那副红色对联在朝阳下熠熠生辉:“白衣执甲爱无疆,甘苦自知终无悔;远赴重洋铭初心,万里为邻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