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力文
9月25日,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晨雾缭绕。郑州大学副教授陆阳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徐连升一行,朝着老鸦岔垴徒步进发,探寻植物多样性的奥秘。与此同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齐瑞也踏上亚武山步道。
科研工作者穿梭于山林间,见证着小秦岭生态修复的奇迹。
由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粗放开采,小秦岭矿洞密布、矿渣堆积,一片疮痍。自2016年起,当地下定决心,累计投入2.8亿元用于生态修复。推动11家矿权企业退出,关停封堵1189个坑口,清运784万吨矿渣,并栽植89.5万株苗木。如今,保护区内5条黄河一级支流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49890个每立方厘米。小秦岭重焕生机。
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让小秦岭成为“天然实验室”。2024年7月,河南大学与保护区联合申报的“河南省黄河流域小秦岭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为矿区生态修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标志着小秦岭生态科研迈入新阶段。观测站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能够实时采集气候、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多维度数据。随后,省内外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及气候变化等方向的项目。2024年年底,保护区加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候鸟动态监测保护国家创新联盟。
“小秦岭是生态科研的宝地!”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苗仁辉介绍,小秦岭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生态修复历程,为研究人类活动干扰下生态系统的恢复机制提供了绝佳样本。
生物多样性研究也成果丰硕。2024年11月,小秦岭首次记录到狍野生种群;2025年4月,小秦岭豹猫影像登上央视《秘境之眼》;今年最新监测显示,仅一个点位就记录到12种珍稀野生动物。
这些成果充分印证了生态修复使小秦岭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科研高地,这里正以自身变化向世界讲述生态修复的中国故事,提供宝贵的河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