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炉前坚守,用青春写就报国诗篇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04版: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王昺南赵珊珊

  9月26日下午3点30分,还原炉渣口开启,赤红渣料裹挟热浪倾泻而下。李建国紧盯炉内渣线高度,在数值降至730厘米的瞬间,果断下令:“停止放渣。”

  李建国是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豫光集团”)综合回收厂火法工段锑还原炉车间生产一班班长。自22岁进厂起,他的青春就与实业报国紧紧联结在一起。

  2005年,怀揣满腔热情,李建国进入豫光集团,成为一名锑熔炼炉前工。

  锑熔炼,即从含锑渣料中回收粗锑。这一过程中,炉前工岗位尤其关键。

  “厂里最早用的是反射炉,车间里烟熏火燎,炉前温度超过50℃,一个班次下来,工作服上全是汗渍结成的盐霜。”李建国回忆道。

  但他从不叫苦,一门心思扑在技术钻研上,常常下班后还追着老师傅请教。很快,勤奋好学的他便脱颖而出。

  2012年,豫光集团在全国率先实现锑底吹熔池熔炼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因表现突出,李建国次年被调入新建的锑还原炉车间,并逐渐成长为骨干。

  近年来,随着国内有色冶炼行业的飞速发展,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大幅改善。“过去全靠人工,现在是机器管炉、人管机器。”李建国说,自己要掌握的技能也随之拓宽,样样都要精通,“得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

  当前,全球锑资源日益紧张,上游含锑渣料品位持续降低。为确保粗锑产量稳定,李建国所在的综合回收厂将含锑烟灰、湿法浸出渣等作为混合原料投入生产,这对熔炼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李建国与同事们自我加压,不断推进技改,大大增强了炉体对多种“粗粮”的适应能力。

  “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把生产搞好,保障供应,就是为国家出力。”李建国语气坚定。

  谈到家庭,李建国脸上洋溢着笑容——有车有房,两个孩子都在市区读高中。“国家强盛,企业兴旺,我们一线工人心里踏实,干起活来也更有劲!”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