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以国之名,致敬烈士。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0日迎来我国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在北京,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河南,省会各界代表齐聚郑州烈士陵园,以庄严仪式缅怀英烈。我们走进烈士陵园、革命圣地,学习英烈精神,寄托无限哀思与崇高敬意。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今年的烈士纪念日,恰逢国庆与中秋相连,这提醒着我们,从国家兴盛到万家团圆,都离不开英烈们舍生忘死的奉献,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承载着一代代人孜孜以求的复兴梦想。以国之名缅怀英烈,既是对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先烈们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与延续。
河南是一片红色热土、英雄土地。从巍然挺立的二七塔到“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再到被称为“小延安”的竹沟镇;从浴血抗战的杨靖宇,到英名永在的彭雪枫,再到铁血豪情的吉鸿昌……中原大地上,处处可见战斗的身影,处处挺立不屈的脊梁,一串串永不褪色的名字,璀璨了历史的星空。
近年来,我省深入挖掘英雄事迹,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各类文字影像资料日益丰富。穿越历史长河,英雄壮举得以生动还原,一个个鲜活立体的英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民常年进行红色文化宣讲;鲁雨亭外孙翟斌秉承烈士“为国储才”的遗愿,发起“雨亭行动”,带领一批批乡村青少年体验外部世界,感受时代脉搏,看见光、追逐光、成为光……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正是英烈们的壮举,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英烈们身上,浓缩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承载着社会对理想人格的期待,体现着时代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渴望。如何让英雄永生?那就是永远铭记他们的事迹。
传承是最好的告慰。把英烈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才能激发前行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光明前景。对每个人而言,生命最耀眼的光芒,莫过于让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交相辉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让我们赓续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