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常俊标
这些天,在平原实验室、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外,我正梳理近几年的科普活动材料,为申报科普基地做准备。看着一张张活动照片,我不禁回想起这些年来做科普的点点滴滴。
同事们称我为“科普达人”,其实这从来都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一直觉得,科研与科普,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几年,我们团队共同策划组织了50多场科普活动和讲座。
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实验室那个专门规划的科普大厅。这个常态化开放的科普大厅,如今已成为我们与公众交流的桥梁。每逢实验室开放日,总能看到令人动容的场景:孩子们踮着脚尖,专注地观察着那些精密的科研仪器。3年来,这里接待了超过3000名参观者,其中约千名是中小学生。实验室的师生们都自发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这种“人人懂科普、人人爱科普”的氛围,让实验室充满了温度。
今年7月,“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走进郑州大学,那天的讲座上,当我介绍阿兹夫定药物的分子结构时,一个高中生好奇地问:“常老师,这么小的分子真能打败病毒吗?”我打了个比方:“就像一把特制的钥匙开一把锁,这个分子能精准地锁住病毒复制的关键环节。”看着孩子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我更加确信:好的科普,就是要用这样生动的比喻把深奥的科学道理“翻译”过来,让科学的种子在年轻人心灵中生根发芽。
这些年的科普实践也让我收获良多。在郑州大学嵩阳大讲堂上,我向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科研路上的挫折与坚持。后来,有位年轻教师告诉我,正是我的这些真实经历鼓励他在科研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几个月前,我们的开放日活动入选中国科协的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在我心中,这份成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当看到孩子们在实验室里闪亮的眼睛,听到他们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我就更加确信——我们今日播下的科学种子,必将长成明日的参天大树。
这条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带着团队在科普沃土上耕耘,让科学之光照亮更多心灵,完成我们科研人最美好的使命。
(本报记者李晓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