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飞
深入基层调研,是了解真实情况,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但是,一些调研却演变成了按剧本走的形式主义。比如,有的提前彩排,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设置经典路线,安排“群众演员”。照着剧本走,就难以听到真声音、摸到真问题,据此作出的决策必然脱离实际,难以落地见效,让调研沦为调演。
剧本式调研的滋生,本质是政绩观错位与责任意识缺失。搞这种调研的干部,把调研当成要完成的指标而非要解决的问题,把场面好看当成工作成效。这种走过场的调研,不仅无法发现基层的真问题,更会让干部与群众之间产生隔阂,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剧本式调研的危害是长远的。一方面,决策脱离实际,陷入拍脑袋误区。基于虚假调研数据制定的政策,往往与基层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剧本式调研会助长干部的惰性与官僚主义。习惯了按剧本走的干部,会逐渐丧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就想绕着走。
干部调研要多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院落,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听他们讲真话、诉实情,只有真正贴近群众,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干部调研掌握真办法,既要听顺耳话,也要听逆耳言;既要看亮点,也要看痛点。带着问题去调研,比如针对基层治理难的问题,深入社区了解网格员的工作困境、居民的诉求,针对企业发展难的问题,走进企业车间倾听经营者的心声、员工的建议。学会分析调研数据,去伪存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真实问题、找到解决办法,避免被“剧本”误导。
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各地各部门要完善调研考核评价体系,不简单以调研次数、报告篇幅论英雄,而是结合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指标综合评判;要加强对调研过程的监督,通过随机抽查、回访群众等方式,核查调研情况的真实性,对搞剧本式调研的干部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规问责,确保调研成果真正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