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打开新“窗口”(奋进的河南——决胜“十四五”)
日期:09-30
□本报记者王映马涛
吊机起起落落,划破了周口港的晨曦。汽笛长鸣,一艘艘满载的货船沿河而下、通江达海。
在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大潮中,古老的沙颍河正挺起河南内河航运的坚实脊梁,见证着周口从传统农区向现代化中原港城的精彩蝶变,也打开了中原向海图强的“开放窗口”。
“说起周口之变,港口的跨越令人瞩目,我有幸见证了周口港快速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9月26日,在周口中心港小集作业区火热的建设现场,周口市临港物流发展中心主任胥凯话语中充满自豪:从内河小港到国家枢纽,5年间,周口港已形成“1+9”港口体系,成功晋升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河南乃至淮河流域的唯一入选者;货物吞吐量从千万吨级跃升至五千万吨级,累计开通43条国内国际集装箱航线,真正实现了箱通世界、货运全球;从运输通道升级为经济引擎,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投入超300亿元,年营收超500亿元,深刻改变了区域经济格局……
港航经济实现的新突破,是“十四五”期间周口发展的生动缩影。地处豫东平原、黄淮腹地,周口以“立中原,链天下”的开放胸襟,向新而生、向新求变,不断厚植新优势,积蓄新动能。2024年周口经济总量历史性跃升至全省第四位,近几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1%,增速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扛起了“经济大市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周口之变,又何止于港口的独秀。放眼三川大地,更多深刻的变化正重塑着城市肌理,勾勒出一幅崭新的未来图景。
变在制造强市迈出新步伐。五年前,周口的产业名片还多是“粮仓”“农区”。如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零部件等新兴产业集群已在周口蔚然成势。
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市场销售量居全国前列,生产的氨酚帕马溴片为国内独家品种;在耕德电子产业园,上万台CNC设备高速运转,这里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华为智能终端金属结构件生产基地……
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近2000家,经营主体数量近100万户,1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各展其长。
变在创新引领积蓄新动能。周口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优存量提质效的主抓手、转型升级的动力源、赢得未来的突破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撬动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智慧岛、伏羲实验室、国家高新区、省级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11个开发区创新中心建成投用,34家省市产业研究院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从跟跑到并跑,从借鉴到原创,周口正以创新之钥,开启高质量发展之门。
变在农业强市取得新进展。作为农业大市,周口的“十四五”征程,也是一部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史。
周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18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位,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9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垃圾、污水、户厕“三大革命”,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变在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周口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超七成财力投向民生领域,以真金白银换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就业方面,全市新增城镇就业累计超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15万人;在教育领域,完成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472所,基础教育质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在健康周口建设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共体改革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周口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增强全社会文明意识,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在基层治理上,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为民服务效能持续增强。
三川潮涌,千帆竞发。回顾“十四五”,周口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发展答卷;展望“十五五”,周口正蓄积着新一轮腾飞的力量。处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立于新的历史交汇点,周口正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1+2+4+N”目标任务体系,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