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与欧洲双向奔赴(2025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聚中原洽在此时)
日期:09-29
□本报记者康亚飞
9月27日,随着《中国(河南)嵩山与欧盟喀尔巴阡山区域城市友好合作意向书》的签署,中国(河南)—欧洲经贸合作交流会取得关键务实成果。会上,双方围绕物流通道、产业对接与创新平台展开深度对话,共绘合作新蓝图。
亮眼的数据,为豫欧的双向奔赴写下生动注脚。今年前8个月,河南外贸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5500亿元,其中对欧盟进出口达735.6亿元、同比增长27.9%,彰显出双方强劲的合作活力。与此同时,卢森堡SolarCleano光伏清扫机器人研发生产总部基地项目落地郑州,这也是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引领下首个落地国内的制造业项目。
空中往来,航线网络织得更密、更实。目前,郑卢货运航线已覆盖欧美亚三大洲24个国家200多个城市;卢森堡货航在郑州累计货运量超过120万吨,推动郑州机场年货运量突破80万吨大关;郑州—卢森堡客运航线成功开通。豫卢虽远隔万里,却因一条空中通道,将彼此的市场转化为共同机遇,发展互为助力。
“郑州与欧洲的距离,已由‘天涯’变‘咫尺’。”郑州市委主要负责人道出了豫欧关系的深刻变迁。而这份“咫尺之近”,正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随着合作意向书的签署,河南与欧洲的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双方联动也将迈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
“两山”携手,行至何方?
郑州与欧盟喀尔巴阡山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契合,合作前景广阔。喀尔巴阡山区域涵盖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是欧洲面积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之一,波兰的苹果、蜂蜜,匈牙利的葡萄酒,罗马尼亚的奶制品,与郑州的现代食品、冷链物流产业需求高度匹配。河南与欧盟喀尔巴阡山区域的合作,将形成精彩的“产业共振”。
波兰喀尔巴阡山区域合作委员会主席达维德·莱谢克直言:“这一协议将覆盖旅游、文化、商业、科学及农业等领域,期待与所有伙伴携手并进,充分挖掘中欧合作的巨大潜力。”
通道赋能,豫欧共赢路径清晰。交流会上,河南企业亮出实力——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海外业务3年复合增长率超50%,为德国大众、波兰科研机构送去“河南算力”,让欧洲企业的研发效率再提速;中国河南国际合作集团在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实施了65个工程、项目,加快搭建豫企出海联盟和平台,带领更多豫企“抱团闯世界”。
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还离不开国际物流“钢铁动脉”的强力支撑。“目前河南中欧班列已开行超1.6万列,构建起‘8个出入境口岸+25条境外直达线路’的国际物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40多个国家140多座城市。”中豫国际港务集团副总师陈晗说,鼎立中原、连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的成功构建,让“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越跑越宽。
除了企业与物流的“硬支撑”,国际组织与高校的“智力赋能”,更让豫欧合作有了深度与温度。联合国工发组织投资技术促进办公室和机构伙伴关系司司长舒骆玫直言,该组织愿做“桥梁”,协助河南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共享机遇,双向奔赴未来可期。会场内外,郑州的产业实力、市场潜力与开放姿态是热门话题。
郑州拥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超1.45万亿元,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消费市场。近年来,郑州以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198家世界500强落户,其中超50家来自欧洲,“近者悦、远者来”的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未来的合作路径,因此次盛会而愈发明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以升级的物流通道为纽带,以“两山”合作意向书为新起点,豫欧双方在产业、科技、文旅等关键领域的合作,将向着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