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古渡新途两岸阔(大河新潮)
日期:09-18
毛楼渡口
濮阳市范县辛庄镇毛楼村
历史上,黄河在毛楼渡口形成90度大转弯的自然奇观,现在的毛楼村已开发成为生态旅游区、豫鲁合作发展的“桥头堡”。
□本报记者逯彦萃张晓静
在濮阳市范县辛庄镇毛楼村,寻觅毛楼渡口并非易事。9月16日,在村民指引下,记者终于在一块石碑前驻足,碑上“毛楼渡口”4个字是2019年所刻。渡口一旁的木亭漆皮剥落,两条渡船搁浅,湍急的黄河水冲刷着船身的锈迹。
“毛楼渡口,严格意义上来讲,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据范县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主任陈志强介绍,毛楼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毛楼渡口的历史却可追溯至明朝景泰三年即公元1452年。当时,在现毛楼村正南7公里处,有一个名叫红船里苏庄的村落,一位兵部尚书的家眷曾在此居住。方便“贵族”出行是旧毛楼渡口诞生的契机,加之黄河两岸居民生活的需要,该渡口一度呈现繁华热闹的景象。
“毛楼村属于黄河‘豆腐腰’区域。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黄河在这里来回地‘滚’,每‘滚’一次,都有泥沙要‘落’在河里。”陈志强说,旧毛楼渡口就这样消失了,连遗址都没留下。
“黄河太长绕不过去,咱范县人本就在黄河两岸生活,走亲赶集还得靠这小木船摆渡,于是有了现在看到的毛楼渡口,一个人收几毛船费,天热还涨价。”今年80岁的刘训江,曾在毛楼村当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提起毛楼渡口,他讲的是自己年轻时的记忆。“慢慢地,来往两岸有了大桥,在河对岸居住的范县人也通过黄河滩区迁建搬到了新的安置区,需要渡口的人当然越来越少。”他说。
毛楼渡口沉寂下来,黄河两岸的交流却日益密切。范县与相邻的山东莘县聚焦黄河滩区治理、黄河支流金堤河生态廊道建设等,共同守护母亲河长久安澜。范县还是濮阳市石化产业发展重地,与山东省的菏泽、聊城等地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实现了功能互补、联动发展。
以毛楼村为核心的毛楼生态旅游区,近年来持续深耕黄河文化,文旅招牌越擦越亮,年接待游客量超30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来自山东。范县的郑板桥纪念馆、陶模艺术馆等文旅业态不断丰富,与山东黄河沿线景点共同打造出黄河文化旅游新地标。
刘训江退休以后,在范县郑板桥纪念馆任馆长兼讲解员。今年“五一”假期,有几位山东的游客特意找到他,要听他讲郑板桥的清廉故事。“黄河水养不出两样人!希望咱河南、山东的干部百姓,都越干越有劲头!”刘训江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