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农业明珠古津新仓粮丰盈(大河新潮)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05版: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沙门城址

  新乡市延津县塔铺街道沙门村东北

  沙门城址是一处古黄河渡口城址,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赵振杰李亚伟本报通讯员范楠李岩

  9月16日,延津县塔铺街道沙门城址附近,十八里村村民原海伦的3亩花生如同松软的绿毯,保护着一段历史。原海伦拔出一株带着湿润泥土香的花生,掰开花生果壳,里面躺着白白胖胖的两颗果仁,透着水光,一如玉雕的元宝。

  很难想象,就是这块花生地,曾经是千帆竞发、车马喧嚣的古城址。沙门城址,是一处临古黄河渡口而建的城址。控扼南北交通要冲,水陆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城址现存面积1000余亩。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发现一座城门,南城墙因其兼具黄河大堤功能未设城门。因黄河改道,终为黄沙掩埋。

  据地方志记载,这里宋金时期称为宜村(黄河南岸渡口),地处京都开封北上卫辉府的水陆交通要道。沙门城址历史上长期位于黄河南岸,金代后期,黄河改流,城址位于黄河北岸。

  沙门城址是全国首次考古发掘的中原地区宋金元时期中小城址,也是首次考古发掘的古代黄河渡口城址。文物作为“见证者”,向外界诉说着一个繁华渡口城址的故事。

  沙门城址出土较多穿孔石,应与码头挽系船缆,牛、马等牲口有关。出土大量瓷器及釉陶器,可以印证城址是当时瓷器等商品转运、交易的重要场所。

  延津县境历经了6次黄河改道,留下了上层沙土下层黏土的“蒙金”土壤,适合优质强筋小麦种植。该县部分乡镇的沙地虽然保水保肥能力差,但花生有根瘤菌帮忙供应营养成分,而沙地疏松透气,花生根系格外发达。

  如今站在延津大地,映入眼帘的是无垠的良田。每年5月,金黄的麦浪翻滚。延津小麦以品质优良闻名,有“中国第一麦”的美誉。每年金秋,“沙地花生”成为这片土地的另一种金果。延津县花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0万亩左右,素有“花生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发展花生产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扩规模、提品质、延链条、创品牌,花生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名字带“津”,却不见渡口。延津县从“津”的消逝,到“粮”的丰盈,完成了从交通枢纽到农业明珠的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