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昊陵千年古柏树身旁边的木箱(里面是营养土和小透气管)和白色的大透气管,都是陈忠国教授的杰作。 杨文静 摄
□雷铁梁
2018年农历二月,周口市淮阳太昊陵的雪还未化尽,庙前香火袅袅升腾,古老的砖石在晨光中泛着青灰的冷意。伴随着谒祖的人流,一位头发花白、身形清瘦的六十岁上下的老者,踏着薄雪走来,他不进殿不烧香,却蹲在统天殿前那株千年侧柏下,伸手轻轻抚摸着斑驳的树皮,像问候一位久别的故人。
他叫陈忠国,是哈尔滨人,早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今中国林业大学)。他是园林专家,本是被淮阳请来设计神龛的,却在踏进太昊陵的一瞬间,被这片古木参天的静谧俘获。他感觉那片古树林,树梢吟唱着世界,树根深植于永恒。
他说:“全国走了那么多地方,只有我的家乡东北的五大连池,还有淮阳的太昊陵,能让我真正安静下来,不用吃安眠药啦。”
他早年因工作劳碌,落下脑神经衰弱的病根,夜里辗转难眠,药石难安。在古柏夹道的太昊陵里,他寻到了内心安宁,住在陵旁宾馆里一夜好梦,醒来神清气爽。那一刻,他仿佛听见了古树低语——不是风过枝叶的沙响,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跨越千年的共鸣。
记得2017年冬,周口市淮阳县(今淮阳区)时任县委书记马明超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他受北京故宫古树保护的启发,专门安排我寻找合适专家,启动太昊陵古树保护。我寻寻觅觅,一直未找到合适人选,直到2018年初,太昊陵偶遇陈忠国,令我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从那之后,陈老师一次次自费往返于郑州和淮阳两地,不收分文义务服务这片古树。他称古树为“活的文物”,是大地的记忆,是文明的年轮。他常说:“人活百岁已是高寿,可这些树,已站了千年。它们不言不语,却比谁都懂人间兴衰。”他记得作家黑塞所言:“树木的思想更缓慢、绵长而安宁,正如它们比我们拥有更漫长的生命。”
他对古树的深情,近乎虔诚。一次巡查,他发现一株一级古柏根部因修路被水泥封死,呼吸不得,顿时眼眶泛红,蹲在树下落泪。他说:“树根像人的肺,堵住了,怎么活?”他立即组织会诊,开出“灵丹妙药”:清除带菌土壤,喷洒酒精杀菌,埋设透气管,更换无菌营养土。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剂都反复斟酌,像大夫为亲人开方。
他为每棵濒危古树制定“一树一策”养护方案,手绘施工图,标注土壤酸碱度、根系走向、病虫害分布。他要求团队记录每一次施肥、换土、修剪的时间与效果,留下详尽档案。他说:“我们今天做的事,要对得起后人。他们若问起这棵树为何活到今日,答案就在这里。”
太昊陵的园艺工人记得,他常在大清早,未等景区开门就出现在园区里,仔细察看树势和病情。园林负责人黄新义说:“他比我们还像守陵人。”马书记时常来看望他,两人都是能听懂树语的人,都能感受到与古树、与自然朴素而亲密的联结,能看懂古树的年轮与节疤上忠实记载的奋斗困苦、幸福繁荣以及承受过的打击与风暴。马书记说:“陈老师能来,真是缘分。若愿定居淮阳,住房等一切后顾之忧,我们来解决。”
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在陈忠国老师的忘我付出下,2023年,“太昊陵古侧柏群”入选全国“最美古树群”。202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河南省为淮阳太昊陵、虞城伊尹祠、南阳武侯祠三地的千年古树群颁出全省首批“司法保护令”,行政与司法合力,为千年生命撑起“金钟罩”。陈忠国等人守护的这片太昊陵森森古柏,从此有了法律护身符。
太昊陵的风穿过千年古柏,沙沙作响。那声音,是历史的回响,也是大地的心跳。随着时间的推移,蹲在树下、侧耳倾听树语的陈忠国已回到老家养老。我也调离了工作多年的太昊陵。与他再度联系时,谈起往事,他只笑笑:“树不会说话,可它们记得每缕风、每场雨、每个抚摸过它们的人。它们如此恒久坚韧,远比人类更智慧。我不过是个听树语的人,若能用我的付出,换它们多活一百年,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