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菲正在进行讲解工作。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谭勇
“走进黄河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玻璃钢彩绘制作的黄河著名景点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它以磅礴之势,向我们诉说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母亲河的相依相伴……”9月15日上午,记者在黄河博物馆见到李雪菲时,她正在为参观者讲解。
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是我国第一座河流博物馆,也是最早成立的以黄河为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其前身是治黄展览会。
“1955年4月17日,治黄展览会首次在郑州举办‘治理黄河展览’,这一天也成为黄河博物馆建馆纪念日。”李雪菲告诉记者,今年是黄河博物馆建馆70周年,博物馆已经接待国内外观众数百万人次,成为母亲河的重要展示窗口。
2012年9月27日,位于郑州市迎宾路402号、占地40亩的黄河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社会开放。“在这里,通过珍贵的文物标本、历史文献、图片等,辅以模型、影片、雕塑、场景、三维动画、互动展示屏等生动展示了自然黄河、人文黄河、历史治河、当代治河、新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治河理念与实践等内容。”李雪菲带着记者边参观边讲解。
2019年大学毕业后,李雪菲就进入黄河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她明显感觉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黄河博物馆,通过学习黄河知识,更好地了解、弘扬黄河文化。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博物馆里就会有许多小小的身影,孩子们参观展厅,或参与博物馆研学课程,兴致盎然。
“每次参观结束,总会有孩子主动地向我提一些有关黄河的问题,而我也总能从孩子们的问题中感受到他们对于母亲河的热爱,耐心为他们一一解答。”李雪菲认为,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在孩子们心里埋下黄河文化传承的种子。
“在博物馆中,我们是黄河与观众之间对话的桥梁。我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作为讲解员,肩负着传播黄河文化的重任,更应将黄河故事讲好,把黄河文化融入社会教育,让黄河文化代代相传。”李雪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