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何胜:“听党的话,能打胜仗”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08版:人文周刊·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兵何胜再次敬起军礼。

  1924年7月1日,我出生于陕西高陵县(现高陵区)张卜乡何家村。1935年2月在高陵县贾村上初小,半耕半读。1936年12岁上学时,学校里教员就常给我们讲些国家大事。14岁读完小学四年,后到高陵草市街小学上了半年高小。

  1937年,学校在教员领导下,组织宣传队到处讲演为前方战士募捐,排戏学习新歌曲,抗日救国的教育对我思想上很有启发。

  1938年冬,在家待了三个月,侄女何淼去陕北了,我从她的书信中了解到,那是个理想的地方,有书读,思想上又起了一次波动。我的眼界更开了,懂得了中国有红军、有共产党,从那时候起就萌生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1939年年初,我拿了母亲准备的一床被子和在亲戚家借的3块银圆,到了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指挥中心马栏,经过考试,进入陕北公学上学。

  在同学的帮助下,我进入了关中鲁迅师范(原鲁迅师范在延安)学习。1939年是我绚丽多彩的革命生涯的起点,这一年,我参加了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党中央发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各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我也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1939年3月,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中,我跟随老师、同学上山开荒,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一锄头一锄头地开出了大片耕地。由于在家时也经常参加劳动,并不觉得开荒是一件吃苦的事,人们都夸我是“开荒小能手”。

  1939年6月,一位党员同学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入党,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愿意”。随后,我填写申请表,于1939年7月1日被批准为青年党员,候补期至18岁。通过学习与劳动,我更加坚定了信仰,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939年冬,15岁的我被分到延长县二区安沟镇当教员,给农民办冬学,帮助当地老乡识字。我就按在鲁迅师范、边区中学所学,教识字、政治、宣传抗日的道理及其他知识。

  1940年4月,我被分配在中央军委二局第七训练班,学习无线电抄收技术,练习抄收英文、中文长短码字,记忆英文简语、Q简语和电学知识等。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但学得很刻苦,进度很快。

  1940年11月,经过半年时间的业务学习,我通过考核,走上了正式的技侦工作岗位,此后多次出色完成任务。

  由于我在保障新四军重建工作中表现突出,朱德总司令曾为我题词嘉奖——“提高自己,进一步帮助别人”。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不管是在生活、工作中,还是在之后的军校生涯中,我都力求不断进步,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人。

  之后我还参加了一系列战役。1948年,率领20多位战友日夜坚守岗位,保障了淮海战役的胜利;1950年9月,作为整个技侦系统的两名代表之一,参加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50年11月,任美国科二科科长,为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1952年6月,任中南技术局4处副处长……

  自从离开延安,我心中常常想念。2011年,我再次踏上延安这片热土。一走进中央军委二局展览馆,思绪一下就回到了60多年前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我是吃延安小米成长的,重回延安,感到比回到出生的故乡还要亲切。宝塔山下、延水河畔、荒坡上、土窑洞里,到处都留着我亲切的回忆。

  如今我在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安度晚年。看到国泰民安、生活富足,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年轻人能好好读书、踏实工作,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本报记者曹萍整理)

  人物名片

  何胜,原名何兴胜,陕西高陵人,汉族,1924年7月出生,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参加八路军。原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军职。在抗日战争中多次成功破译日寇密码,为我军赢得战机。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离休前曾在郑州工作多年,目前在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