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花冈血火铸英魂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07版:人文周刊·中原风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耿谆生前书写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书法作品。 古国凡 摄

  口古国凡

  我的案头,有一幅书法作品,上题“牢记历史吸取教训热爱和平振兴中华”,墨色已沉淀20载,却仍似有千钧之力——这是抗日英雄耿谆91岁时的书法作品,笔锋里藏着的,是一位老兵的铮铮风骨。

  20年前的那个金秋,正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时,襄城县城关街道的一处老屋里,91岁的耿谆谈起“花冈暴动”,他缓缓坐直身子,指节因攥拳而泛白,声音里带着未散的硝烟味:“日本侵略者心狠手辣,猪狗不如!”那一刻,窗外阳光斜斜落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沟壑间仿佛又映出了花冈山的血色月光。

  1914年,耿谆生于襄城一个耕读家庭,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投笔从戎,在忻口战役、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中屡立战功,升至上尉连长。

  1944年5月洛阳保卫战中,耿谆腹部被弹片击伤,成为战俘。之后与300名同胞被押至日本秋田县花冈町劳工营。加上后来送来的两批战俘劳工,近千名劳工挤在低矮的工棚,天未亮就被驱往矿场做苦工,直至深夜才归。食物是黑如煤块的橡子面馍,难以下咽。不到半年,许多人惨死和病危。

  难友们向大队长耿谆提议反抗,他先以“改善伙食”与看守周旋,暗中召集骨干秘密谋划。

  1945年6月30日夜,花冈山的死寂被耿谆一声“动手”打破。他率劳工突袭看守营房,劳工们与敌人肉搏,杀掉多名看守。

  日军看守伊势逃脱后拉响警报,耿谆果断带队改道狮子山。劳工互相搀扶,赤脚踩过碎石前行。天刚亮,两万多名军警包围狮子山,数百名难友举着工具冲向敌阵,有人中弹后嘶吼着“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跃下山涧。最后耿谆身边仅剩20余人,日军逼近时,他用绑腿自缢,被发现时拳中仍攥着印有“中国”二字的布块。

  耿谆被捕后,在审讯室受尽酷刑,他始终承担起全部责任,称“弟兄们是被我逼的”。日本宪兵三次提审,他坚贞不屈,与多名骨干一同被判重刑。

  8月,日本战败的消息传来,难友欢呼雀跃。1946年5月,耿谆等赴东京国际法庭作证,他展示战争伤疤,控诉日军强掳虐待劳工的暴行。最终使多名战犯获刑。

  花冈暴动作为日本国土上首次中国劳工暴动,给予了许多劳工点反抗的信心和决心,最终让幸存者踏上归途。

  2005年金秋,襄城的老屋里,91岁的耿谆挥毫泼墨,“牢记历史吸取教训热爱和平振兴中华”这十六个字,笔致清逸如行云流水,却藏着松风鹤骨的刚健。他的手腕因早年酷刑留下后遗症,写不了几笔就要停下来揉一揉,可每一笔都力透纸背,仿佛要将90年的风霜与热血,都注入这宣纸之中。

  这幅书法作品曾登上2005年10月29日的《人民日报》。2012年8月27日,耿谆在家中安详离世。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整理骨灰时,发现20多块疑似弹片的铁片,它们沉默地诉说着:这位老人的一生,都在与侵略者战斗,与苦难抗争。

  如今,抗战胜利80周年的钟声敲响,我再次展开这幅墨宝。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宣纸上,16个大字化作花冈山上的烽火,化作法庭上的控诉,化作九旬老兵临终前望向国旗的目光。

  耿谆走了,但他用生命写就的精神史诗,永远刻在民族记忆里。那是绝境中不肯低头的骨气,是苦难里守望正义的勇气,是跨越八十年仍在提醒我们的真理:唯有牢记历史,方能守护和平;唯有挺直脊梁,方能振兴中华。

  花冈山的风,还在讲述那个夜晚的抗争;宣纸上的墨,仍在映照着一个民族的不屈。这,便是英雄留给我们的,永不褪色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