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汉风烈烈》:问渠那得清如许?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06版:人文周刊·书香河南       上一篇    下一篇

  □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晨芳

  随着当代文学创作多元化的发展与繁荣,诸多作家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将历史文化融入作品之中,以独特视角解读过往的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其中,清秋子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汉风烈烈》,通过对西汉初期这一特定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风貌进行细致刻画,近年来在读者群体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史记》汉初历史的文学诠释

  小说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将汉初五位执政者当政时所发生的事件,以七卷分册、145万字的篇幅,有选择性地予以文学再现。作者的视野并不局限于宫闱斗争、权谋倾轧,而是以全能视角,俯瞰整个汉初百余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伦理道德及世情风俗的演变。作品采用了古代章回小说的叙事方法及语言风格,也借鉴了“大河剧”的表现形式,以100多个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几十个重大历史事件轮番登场,全面铺陈了一幅汉初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

  作者严格遵循忠于历史事实的创作原则,以司马迁所提供的线索展开丰富的文学想象,使得古籍上三言五语、一闪而过的人物获得了当代视角下的生命力。小说所涉及的帝王、谋臣、将领、士卒、商贩、贫民等各色人等,都巧妙地折射了汉初的政治、文化生态。这一点,令《汉风烈烈》具有了“谈笑论古今”的恢宏气势,也具有了向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致敬的基本资格。

  “打通古今”“贯穿清末民初直至当代”在清秋子这里,不是一句夸张之语,而是他所具备的实际创作能力。

  古代人物立体多面的描写

  在描绘诸如刘邦、吕后等历史上的著名角色时,作者清秋子不仅关注他们的丰功伟绩、政治权谋,还深入挖掘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这使得那些早已成为符号性存在的人物展现出了更加鲜活、多元的形象。

  《汉风烈烈》在处理每一个重大事件的过程中,小说人物呼之欲出的形象、语态、心理,都带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对以往古典小说、戏曲、民间传说等早已有定势的“霸王别姬”一节,作者也做了别出心裁的戏剧化处理,使得项羽的英雄末路悲剧更显出历史的个性。

  对于“流氓皇帝”刘邦的描写,这部作品也独出机杼。所有《史记》里所载史料,《汉风烈烈》并不回避,但时有痞气流露的草莽皇帝刘邦,在小说中却表现得极富幽默感。这个文学人物以旷达心态、诙谐语言、假装糊涂的机智,赢得了一些读者的喜爱和信服。在描写刘邦兼具流氓气与豪雄气的过程中,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平衡,两者经常丝滑转换,不着痕迹,显示出作者老到的阅历及叙事功夫。

  小说也几无遗漏地描写了十几位当时的失败者,除了楚霸王项羽十分生动立体之外,其余诸如失败的异姓王、失势权臣、舍生取义的忠仆和侠士等,都给予了充分的笔墨,为其本位性的“正义”留下了表达空间。其中,尤以章邯、共尉、贯高、灌夫、中行说等形象最为显著,小说并未简单地将他们处理为逆臣贼子,而是客观描写了他们行为发生的历史逻辑,给了他们“申诉的权利”。这一点,已是突破了司马迁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显现出现代人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评价。

  作为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汉风烈烈》还创造了几个令人难忘的虚构人物。他们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历史场景中现身的同时,也表现着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比如不甘屈服而奔走四海的美髯客、欲往瑶池取水为母治病的顽童、化名厕神“依倚”的少女卧底、宁愿与虎豹为伍也不愿再入朝的隐士东郭延,都是史无所据、完全虚构出来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存在及活跃程度,使得这部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记载,赋予了其内容更为宽广的思想空间与审美体验。

  章回体语言的纯熟运用

  《汉风烈烈》最为独特的叙事手法,是该书沿用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并加以现代化的阐释,既保留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又富有现代气息。比如“萧何月下追韩信”“霸王别姬”“韩信被擒”“淮南王鸡犬升天”等经典故事,在章回小说的语言框架下有了全新的演绎,注入了大量现代小说的叙事精髓。小说利用精练的语言和典型化性格处理,让这些古老的桥段焕发出别样的崭新生机。

  《汉风烈烈》的语言风格,既不似《三国演义》那样古朴,也不像《水浒传》那样通俗,作者自始至终把控着适度的分寸,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字气场。甚至说,将这部书拿到清末民初的文化语境中,也足可以假乱真。这种语言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大概要得益于作者从知青时代就开始的大量阅读积累。

  就这样,《汉风烈烈》使用的浅近文言与古白话文相掺杂的语言风格,不仅没有为当代读者设置障碍,反而突出了章回小说原本就有的长卷性、散点式叙事优势,使得整个故事节奏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同时,通过加强故事情节的悬念、冲突、揭秘、紧张感等特色,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读者深入思考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有了像清秋子这样不断追求突破的创作者们,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更显活力。我们期待这样的作品能够在未来的文艺园地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同时也期望能有更多的创作者从《汉风烈烈》中汲取灵感,共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