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杨靖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日期:09-01
□本报记者侯皓李晓星
也许很多人第一次听杨靖宇的故事时,都会被“草根、树皮、棉絮”这三个词语震撼到,这是杨靖宇将军生命最后时刻,与敌激战数日间,维系生命的全部“食物”。
在他牺牲后,时任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的岸谷隆一郎始终难以理解: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断粮六天后依然能顽强战斗?
在初秋的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里,报道组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答案。本是一路追寻杨靖宇足迹而来,竟在这里看到、听到了许许多多“杨靖宇”们的故事。
在参观东北抗日联军业绩展时,跟随着讲解员于洋的脚步,我们仿佛被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时关内的人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东北抗联的将士经历的是多么艰难的生存困境。”于洋的话甫一出口,就带上了颤音。
由于日伪当局的残酷政策,抗联将士经常陷入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1938年年底,时任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信中写道:“无钱、无粮、无干部,过了4个月残酷斗争生活……”时任抗联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列举了“替代食物清单”,马皮、松子、草根等都被列为“稀缺且无法满足需求之口粮”。
就是在这片令人近乎感到绝望的战场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东北经历了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东北抗联的仗打得有多惨烈,从展览中的一组数据便得以窥见。抗联力量发展到最强的时期,组建有11个军共3万余人;抗战胜利后,首任的11位军长中,除去两人叛变,只有两人生还。
东北抗联坚持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伪殖民统治。据日本陆军省和关东军参谋部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6年间,日本关东军伤亡总数达17.82万人。日本侵略者被迫出动大批兵力“讨伐”东北抗日武装,延缓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进程。
展厅内,一件件展品仿佛都会说话。“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这是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对党和人民立下的铿锵誓言。“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这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不屈的呐喊。
1938年3月,东北抗联第五军三师八团一连的16名战士,于黑龙江宝清县小孤山阻击400余名日伪军。面对强敌,抗联战士战至弹尽粮绝,以刺刀、枪托、石块继续与敌搏杀,毙伤日伪军百余人。最终,有12位勇士壮烈殉国。
他们有的留下了名字,叫陈瀚章、王德泰、夏云杰……有的只留下化名,叫马班长、王大眼珠子、喇叭匠……他们不叫杨靖宇,但他们都是“杨靖宇”,是东北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是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梁。
阳光灿烂,杨靖宇烈士陵园青松苍翠,一派生机盎然。迎面走来一位老先生,记者本欲上前搭话,对方看到我们拿着摄录器材“兴师动众”的样子,就要躲开,一听我们是从河南来的,又赶忙停住脚步。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叫王德金。你们是杨靖宇将军的老家人啊,将军给东北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东北人民永远感激他!”老人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