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杨司令的三大绝招(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04版: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侯皓王斌李晓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驰骋于林海雪原,剑锋直指日本侵略者的“心脏”。

  追随他曾经战斗过的足迹,报道组一行来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老秃顶子山。当年,杨靖宇在此创建游击根据地,设立抗联密营,与日伪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李淑娟说:“东北抗日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起始地,不仅开始时间最早,而且抵抗时间最长,斗争环境极为艰苦。”

  一组数据是有力证明:1938年,日本在中国东北驻军7个师团;至1939年,关东军作战部队及后勤保障部队总兵力已经超过50万人;而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不足4万人,杨靖宇直接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仅有3000余人。

  力量对比如此悬殊,杨靖宇却成为敌人的“噩梦”。他领导抗联的星火在东北大地上燃成燎原之势,用游击战术织就天罗地网,将数十万关东军牢牢钉死在白山黑水间。能创造出这样的军事奇迹,是因为杨司令有三大“绝招”。

  绝招一,卓越的军事才能。曾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李德称杨靖宇为“山林里的游击诗人”。

  桓仁满族自治县抗战文化推介人吕玉财的伯父曾是抗联队员,他从小听着杨靖宇战斗的故事长大,他给记者讲述了1933年山城镇伏击战这一经典战例。

  杨靖宇将军提前派侦察员在公路两侧的柞树林中铺设树枝,制造出“重型车辆通过”的假象,当日军守备队乘坐3辆卡车进入伏击圈,一场干净利落的战斗仅持续了12分钟,日军无一生还。

  更为精妙的是,杨靖宇故意在战场上留下一辆完好的卡车和部分枪支弹药,诱使日军第二师团前来“复仇”。敌人果然上当,再次进入伏击圈。这一战,抗联战士毙伤日军87人,创造出敌我6∶1的战损比。

  这种“钓鱼式伏击”被日军称为“杨之毒计”。日军第七师团参谋长平田正判曾无奈地说:“我们在地图上标注的安全区,恰恰正是杨匪的最佳战场。”

  绝招二,善于做思想工作。在采访中,杨靖宇的口琴常常被人提起,这是他的另一种“武器”。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杨靖宇随身携带着心爱的口琴,经常在篝火旁为战士们演奏。

  他最爱吹奏的是《露营之歌》,这首由李兆麟创作的歌曲描绘了抗联将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生活。琴声悠扬,战士们轻声跟唱:“逐日寇,复东北……突封锁,破重围……”琴声和着歌声,让战士们疲惫的身体重新积蓄起力量,战斗意志再次被点燃。

  杨靖宇不光会吹奏,还会创作,他写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西征胜利歌》等歌曲,在抗联中广为传唱,成为抗联将士们的精神食粮。

  绝招三,密切联系群众。杨靖宇经常说:“部队是灯芯,百姓是灯油,灯芯离开灯油就亮不起来。”

  杨靖宇要求干部战士严格遵守纪律,尽量减少部队因开展游击战争给群众造成的负担,不给群众增添麻烦。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为抗联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杨靖宇的感召下,东北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地群众高度赞扬杨靖宇及其领导的部队:“杨家兵,杨家将,个个抗日好榜样。上阵杀敌赛猛虎,鬼子见了就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