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从“书生”到“战士”(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04版: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龚砚庆侯皓李晓星

  1923年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2月伊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军阀血腥镇压工人,制造“二七惨案”。

  同年秋天,驻马店一名青年负笈求学,踏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的大门。

  这名青年就是杨靖宇,他入学考试的作文《劳工神圣论》如金石掷地,立论铿锵,字字滚烫,令学校老师颇为欣赏。

  处暑之后,暑气渐退,报道组来到古城开封解放路北道门段路西,走进开封市第二中学(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旧址),校园里,一座杨靖宇将军的半身像静静矗立着。

  听说记者来采访,开封市第二中学退休教师翟世祥专门过来做向导,老人家已经85岁高龄,行动略显缓慢,但是一提到杨靖宇,老先生语速明显快起来,对杨靖宇将军求学的细节,他讲得仔细。

  少年时代的杨靖宇,曾立志做学问。小学的时候他就写下《与友人论修学方法书》,提出做学问必须勤于思考,做到“旁博访咨”,“事有未达必详细考察勿妄以臆度”。老师看后大加赞赏,认为他一定能走上治学之路。

  时值军阀混战,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彼时的杨靖宇笔下不再有书斋问学之平静,而是已经积蓄起风雷之势。他愤然提笔,写下《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记录了一位老人家园尽毁、乞讨为生的惨状。文末,他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若战事长此不息,则中国土崩瓦解之祸不远矣!”

  从关注学问到关注国事,青年杨靖宇完成了思想的洗礼,他毅然投身救国救民之路,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民族命运之中。翟世祥说,中国从此少了一名“书生”,多了一名“战士”。

  青年杨靖宇在校园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追光者”。随后,他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走出校门参加声援上海工人运动的游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开封求学的日子是杨靖宇革命生涯的起步时期,在这里他完成了人生转变。

  翟世祥介绍,杨靖宇离家前,留给家人他生前唯一的照片,正是他在开封求学时拍摄的。谁知这张照片后来竟成为他与家人之间唯一的实物纽带,承载着一个家庭无尽的思念与情感。

  2005年,开封市第二中学的教师、党员踊跃捐款,在校园里为杨靖宇立下一座塑像。“大家伙儿早已经约好了,今年9月3日,我们这群老人要在塑像前拍一张照。”翟世祥说。

  采访结束,返程路上,看到开封街头游人如织,穿着古装的年轻人衣袂翩翩,被父母牵着的孩子蹦蹦跳跳……英雄当年牵挂的“自由幸福”“全家团圆”,早已成为街巷间最寻常的风景。而这,或许就是对英灵最深沉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