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守望的两棵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日期:09-01
□本报记者侯皓王斌李晓星
两棵相距千里的树,共同守望着一个伟大英灵。一棵树诉说着对家的思念,一棵树镌刻下对国的忠诚。
今年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诞辰120周年、壮烈殉国85周年。8月中旬,河南日报“追寻杨靖宇”报道团队从中原腹地出发,辗转于白山黑水之间,一路寻访英雄的足迹,在两棵树下久久徘徊,一个昂然挺拔的形象,在记者心里越来越清晰。
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一座青砖灰瓦的小四合院静谧庄重。院落门楣上,书写着“杨靖宇将军故居”几个字,这里便是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杨靖宇的诞生地。
不大的院落中,一眼便能看到这棵亭亭如盖的国槐。李湾村居委会主任赵新友说:“这是杨靖宇将军离家前亲手种下的。”
1905年2月13日,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彼时社会动荡,他从小就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怀揣报国志向,1923年,杨靖宇前往开封求学。
是什么原因,令这位早慧的少年毅然决然选择了革命与抗争?他的故居里似乎蕴藏着一些答案。在堂屋偏厅中,挂有“还我河山”的匾额。当地人介绍,少年时期,母亲常给杨靖宇讲述岳飞、杨家将的故事,他每每听得入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成为少年口中反复吟咏的词句。
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缺少精神坐标,在民族危亡时刻,新的英雄会再次点亮历史的星空。北伐战争爆发后,杨靖宇受党委托,毅然辍学返回家乡确山,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组织成立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随后,他又成功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
“1928年,杨靖宇告别妻子、两岁的儿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再次踏上革命征程,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赵新友动情地说。
杨靖宇以身许国,家人成为敌人迫害的对象。妻子郭莲带着婆婆和孩子东躲西藏、艰难度日。他们家多次遭到搜查,两次被烧毁,唯有这棵国槐奇迹般地存活下来。焦痕累累的树干,一到春天就萌发新芽、抽出新枝,这生长的枝叶间也许蕴藏着杨靖宇对家庭深深的歉疚与眷恋。
千里之外,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一棵杉松高大挺拔。
当年,杨靖宇就是在此处,倚靠着一棵扭筋子树与敌人展开最后激战,直至壮烈牺牲。后来,扭筋子树干枯,当地群众便自发移栽了一棵杉松至此处,取名“常青树”,树旁建亭,名曰“常青亭”。
诗人艾青在《树》中写道:“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杨靖宇故乡的国槐和牺牲地的杉松,就这样跨越时空、彼此“纠缠”,守着家、也护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