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元的清华饭碗里装着多少智商税(众议)
日期:08-30
□王琦
近日,清华大学食堂餐具成为网络焦点——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卖家公开以88元的价格售卖“清华紫荆色饭碗+绿色餐勺”组合,引发热议。对此,清华大学食堂工作人员表示,食堂明文规定餐具不能带出食堂,“将餐具带离后又挂网售卖的行为肯定是不被允许的”。(据8月27日《羊城晚报》)
继北大未名湖湖水之后,清华饭碗被公开出售再次刺痛公众神经。这看似滑稽的行为背后,实则暗藏诸多问题值得深思。
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审视,食堂餐具作为学校集体资产,供师生日常使用,并非个人私物,无论卖方是否为校内学生,将餐具带出食堂售卖,无疑是对公共资源的不当占有,既违背校园管理规定,也触碰了道德与法律红线。若售卖的是批量生产的仿制品,卖家不仅涉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生产、销售行为还涉嫌侵权,需承担法律责任。
深入剖析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其背后是符号崇拜与情感消费的扭曲心理作祟。一个饭碗加一把餐勺标价88元且有人购买,根源在于餐具来自清华大学。卖家宣称“用它吃饭感觉不一样”,买家则潜藏着“沾沾名校气息”的心理。购买者忽视物品使用功能,转而追逐其背后的光环,这种对名校符号的盲目追求,实则是对大学精神的误读与矮化。大学,作为知识殿堂、精神家园,其真正价值体现在学术精神、人文传统与社会贡献,而非一只碗带来的消费符号。
刹住这股歪风,校方强化管理是基础,应加强对校园公共资源的管理与监督,完善相关制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然而,仅靠校方远远不够,压实平台责任尤为关键。平台有责任对明显存在问题的商品进行审核与管理。此次事件中,直到引发舆论关注,相关商品才被下架,反映出平台日常监管的缺位,平台应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主动排查问题商品,而不是等到舆论发酵才被动处理。
公众也应保持理性与清醒。名校情结应源于对其精神与贡献的认同,而非迷恋其周边的器物。名校的价值无法通过购买其周边物品来获取,真正的名校情怀应体现在对知识的追求、对学术的尊重以及对治学精神的传承上。
智商税产品千千万,但万“骗”不离其宗,都是在情绪消费上挖坑。名校周边产品勾起人们的名校情结,这些炒作噱头扭曲了努力奋斗的意义,也玷污了学术殿堂的神圣,需要格外警惕,校方、平台和公众应共同努力,维护高校文化的庄重与深度,让社会价值观回归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