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听他们讲述信仰的力量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12版:人文周刊·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革命文物《拂晓报》。

  高岩在比赛中。

  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内的雕塑。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蔡兆科在纪念馆中为孩子们进行讲解。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原大地是一片浸透热血、铸就丰碑的红色沃土,无数感天动地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穿越历史烟云,一行行苦难的泪水,一个个悲壮的身影,一段段不屈的抗争,依然震撼人心。

  一座座纪念馆和一件件文物,使人们重温历史时有址可循、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有情可寄。讲解员正是红色文化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近日,在“山河铭心砥砺前行——第三届晋冀鲁豫四省革命文物故事宣讲推介活动”中,我省多名革命文物讲解员获金奖。他们讲述了杨靖宇、彭雪枫等英烈的故事,用自己的动情讲述激起山河与忠魂的回响,更是穿越时空与英烈的对话与接力。

  驻马店杨靖宇将军纪念馆讲解员高岩:

  百年靖宇树千年民族魂

  我是土生土长的驻马店人,从小听着杨靖宇将军的故事长大,没想到工作后有机会成为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向更多人去讲述将军的故事,传递将军的不朽精神。

  在成为讲解员之前,我是一名电视台的新闻主播,每天都在为大家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消息,通过话筒让大家看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

  当我走进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成为一名讲解员,更加深入深刻地学习将军的事迹,了解他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感人故事,也让我更加真切地领悟到,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作为一名军人的女儿,又是一名军嫂,双重身份让我对“牺牲”与“奉献”有着更深切的体悟。每一次讲解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要做的,是让英烈的故事,焕发出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对英烈事迹的深入挖掘和深刻解读。

  为了全面地了解英烈的故事,我也曾远赴吉林,到杨靖宇将军战斗、牺牲的地方寻访英雄的足迹。在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我看到了将军牺牲前用来果腹的草根、桦树皮和棉花,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在饥寒交迫中与敌人周旋了五昼夜,铮铮铁骨令人震撼。

  我深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具有百年历史时间跨度的大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便蕴藏在革命文物之中。要以物见史、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用小切口描绘大图景、小故事折射真情感、小物件彰显大情怀。

  所以,在参加比赛时,我选取了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杨靖宇故居院内的一棵树,故事就从这棵树展开。

  院中的这棵槐树是杨靖宇将军1927年亲手种下的,曾与他的家一同经历烈火焚烧。粗糙的树干上,烧焦的痕迹依然可见,却总能在春天抽出翡翠般的新芽。这棵树,是时间的坐标,从烽火连天的过去,到生生不息的现在,它用遒劲的枝干向我们诉说:有些精神,永远不会老去。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后来以“靖宇”为名将自己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1927年22岁的杨靖宇组织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创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革命委员会,从此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927年底,杨靖宇领导确山起义,腿部受到重伤,在地下党的掩护下得到了有效治疗,准备奔赴新的战斗岗位。临行前他想回家看看。推开家门一看,家里的一切让他惊呆了。房屋塌了半边,院子里一片狼藉,亲人们早已不知了去向。原来杨靖宇领导确山起义,国民党反动派悬赏两千块大洋要他的人头,母亲、妻子,儿子、女儿都是抓捕的对象,无奈老母亲带着媳妇带着家人东躲西藏靠要饭过日子。

  在村民的帮助下,杨靖宇在野外的一间破草棚见到了白发苍苍的亲娘,愁苦虚弱的妻子,骨瘦如柴的儿子,嗷嗷待哺的女儿。此情此景,让这位几经生死的钢铁男儿禁不住泪流满面。娘,让俺给你洗洗脚吧,杨靖宇抚摸着母亲深浅不一的冻疮,结满老茧的双脚,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泣不成声。

  杨靖宇一步三回头,告别了挚爱的亲人,再一次踏上了革命的征程。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三次回头,他把家人的身影刻在心底,也把“舍小家为大家”扛在肩头。这棵槐树成了家人守望的坐标,在无数个日夜,望着远方等他回来。

  1929年,按照党的指示,杨靖宇来到东北,在白山黑水间战斗了11个春秋,他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冒着零下40℃的严寒,用步枪对抗日军的飞机大炮,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围剿,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威逼利诱,白山黑水间他喊出:“要是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他以棉絮、草根、树皮充饥直至和敌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弹尽粮绝,壮烈殉国,时年35岁。

  古槐的年轮里,永远刻着将军最后的呐喊。那声“还有中国吗”,是绝境中的坚守,是黑暗里的火种。它穿透抗日的硝烟,飘过解放的战场,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愈发清晰。每年清明,来自不同地域的“红领巾”都会来为古槐系上红丝带。飘动的红丝带是新时代的回答:将军,您守护的中国,山河无恙;您期盼的盛世,如您所愿。

  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蔡兆科:

  墨痕深处揽山河

  信阳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中原大地上一块不可忽视的红色印记。著名的将军县新县,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落脚地,革命战争的史册上,人口不足10万的新县曾有5.5万人为革命牺牲。

  从小听着革命先烈的故事长大,在这片充满了热血和记忆的土地上,没有人会忘记英雄。作为一名红色故事讲解员,自己离这些英雄和历史更近。

  作为全面展示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光辉历史的红色场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一直致力于挖掘、研究、宣传、展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虽然已讲解过几百场,但每一次走在馆中,仿佛是与先烈的一种对话,也用自己的讲解,架起了历史和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有时在展馆中只是简单的一块展板或者几句话,为了讲解得更详细更生动,我就到图书馆翻阅党史资料,到网上查阅故事细节。比如,皮定均将军在中原突围中,以7000兵力牵制国民党30万大军。通过查阅资料,我在讲解中补充了很多战术细节等,让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这场战斗的动人心魄和先烈们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观众为英烈的故事所感染,也有很多观众感动着我们。有一位老兵,连续好几年,会在八一时穿着军装戴着勋章,来到纪念馆向逝去的英雄鞠躬致意。这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生动的一课。

  老兵在纪念馆中参观时,在一张泛黄的报纸前久久停留。泛黄的纸张上,“各部连捷”“击毙敌酋”“缴获……俘虏……”等至今清晰可辨的标题字样,仿佛又把我们拉回到那段热血奋战的岁月。

  当山河破碎之际,一份报纸带来的力量能有多硬核?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中,珍藏的这份80多年前的老报纸,正是由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誓师东征时创办的,名为《拂晓报》。

  为何取名“拂晓”?彭雪枫在为该报撰写发刊词时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到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1938年,南京、徐州、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日军的残忍、暴虐笼罩在一些抗战军人和幸存百姓的心中,成为他们难以摆脱的梦魇,“亡国论”一时甚嚣尘上,此后妥协投降、怯战畏战的思潮时起时伏,抗战时局愈发艰难。水深火热之中,万钧重担之下,1938年9月29日,《拂晓报》于河南确山竹沟镇创刊。

  两支铁笔、两块钢板、两桶油墨、一把油辊、一块木板和半筒蜡纸——这就是《拂晓报》最初的全部家当。

  为解决印刷难题,彭雪枫亲自往返80多里购置油印机;为培养办报人才,他举办新闻培训班,亲自为学员授课;为解决内容问题,他常常深夜伏案,撰写社论、评论,在《拂晓报》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

  “先要与环境作斗争,敌人不断‘扫荡’,顽军多次进攻;再要与物质条件作斗争,没有纸,没有油墨,没有机子……”面对重重困难,彭雪枫依然坚持:“一支笔胜过两千支毛瑟枪,不管多么困难,《拂晓报》是非健全不可的。”

  这样的坚持,使《拂晓报》迅速成长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军民喜爱的报纸,与骑兵团、文工团并称为新四军第四师的“三大宝贝”,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

  彭雪枫将每一期《拂晓报》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在合订本封面上亲笔题写“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他曾充满感情地说:“我革命半生,两袖清风,只有几箱书和《拂晓报》是我唯一心爱的财产。”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彭雪枫带领的新四军部队和《拂晓报》发扬“拂晓精神”,将抗日的火种从豫皖苏边区播撒到祖国大地,熔铸起坚强的抗敌堡垒,成为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的生动缩影。

  1944年9月,彭雪枫在河南夏邑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成为抗战时期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穿越战火硝烟,走过峥嵘岁月,当年彭雪枫率领的部队如今已成为突入敌人心脏、引领体系制胜的“拳头”和“尖刀”力量。“雪枫旅”传承着英雄血脉,用“赤胆忠诚、崇文尚武”的精神凝聚新时代的兵魂,坚定着强军打赢的志向。

  (本报记者曹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