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铭记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10版:人文周刊·文艺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何弘

  2017年,《命脉》单卷本出版,第二年初我因工作变动,来到北京生活。想一想50多年的人生旅程,17岁之前在南阳出生、成长,17岁到天津度过了4年大学生活,21岁到郑州参加工作在这里生活了整整30年,之后到北京工作。转了这么一大圈,仔细一看,今天这些地方都是在丹江水的滋润下而生机勃勃的。

  今年3月14日,天津屈家店枢纽开闸放水,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全线贯通。这是自2021年断流26年的永定河实现历史性全线通水以来,连续5年实现全线流动,通水时间逐年提前,永定河涅槃重生。

  现在,雄安新区已经拔地而起,正朝着建设创新、绿色、智慧的“未来之城”稳步推进。截至2025年5月,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超6700亿元,吸引北京疏解企业3000余家,并构建了地下综合管廊、数字孪生城市等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体系。雄安新区依白洋淀而建,成为华北新型的生态城市。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白洋淀面积大幅缩小,成为一个个接近干涸的臭水塘。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当地水资源仅维持当时人口的基本生存已成问题,雄安新区建设根本无从谈起。正是因为南水北调,正是因为来自丹江口水库的一渠清泉,一切得以改变,雄安新区这个千年大计成为现实。

  南水北调工程构建了“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改变了北方长期依赖地下水的供水模式,实现外调水与当地水双保障,有效提高供水保证率。截至2025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530亿立方米,相当于近4000个西湖的水量,直接受益人口超1.5亿,覆盖华北、黄淮海平原40余个大中城市。中线工程成为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天津主城区几乎全部供水的水源,河北省500多万人告别高氟水、苦咸水,河南郑州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来自南水。通过生态补水超118亿立方米,华北地区50余条河流恢复流动,永定河、滹沱河等断流数十年的河流重现生机。北京地下水位自2016年累计回升超3米,京津冀浅层地下水回升面积占比达92%。随着丹江口水库清泉的引入,白洋淀重新复活,目前水域面积已达366平方公里,奠定了雄安新区发展的生态基础。

  南水北调是人类水利史的奇迹。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它打破地理限制,串联能源、粮食、矿产资源,优化南北生产要素配置,重塑国人水资源观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其成就与价值已超越工程本身,成为国家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象征。

  距离《命脉》的出版过去了8年多的时间。今天,看到南水北调的效益日益显现,为民族复兴伟业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我深为能和吴元成一起完成《命脉》的创作而深感荣幸和骄傲。

  10年以前,我和吴元成一起走遍河南和湖北许许多多的移民村落,与前后延续达50多年的不同移民促膝长谈。今天,很多早期的移民已经离开人世,埋葬在异乡的土地上。这让我想起2015年农历十月初一晚上和移民马祥瑞见面时的情形,想起他看着十字路口烧过的纸灰发出的感慨:“这些都是给远处的亲人烧纸的,没办法上坟,只能找个十字路口,画个圈烧。”这些背井离乡的移民,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牺牲和奉献,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动,我庆幸能够记下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我的文字里长存,让他们因此而不朽。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移民干部,还有无数的工程建设者,他们的功绩同样值得铭记。南水北调建成的不只是一条水渠,更是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为工程建设做出牺牲和奉献的人,我们应该让这座精神丰碑的光芒照耀世人。

  在《命脉》再版之际,写下这些话,是要表达我对曾经采访过和更多未曾采访到的移民、移民干部和工程建设者的感动、崇敬和思念。然而,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并非广为人知,甚至许多被南水北调的清泉滋润的年轻人对此一无所知。我期望每一个移民、每一个移民干部、每一个工程建设者能被永远铭记,我期望南水北调精神能够进一步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亲自用文字记下他们,我与有荣焉。

  (作者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著名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