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河南日报

“新大众文艺”要激扬出真正的人民性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10版:人文周刊·文艺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吕东亮

  当前,“新大众文艺”成为文艺界关注的重要现象。素人写作、网络文学、微短剧、草根音乐、抖音艺术秀等“新大众文艺”作品持续涌现,不断受到人们的欢迎,正在强有力预示着一个“大众共创”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等新媒介技术的勃兴,使得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的门槛大为降低。人民大众创作的可能性和积极性空前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情态和精神欲求得到更有力、更鲜活的表达。

  相应地,“新大众文艺”正在深刻地改变既有的文艺生态。阅读与观看的传统方式及其艺术区隔被打破了,交互式、沉浸式等新的艺术参与形式,使得以往被动的读者、观看者成为不同程度的创作者。文艺领域的精英崇拜和等级制度等长期以来牢不可破的陈规都将烟消云散,人民更直接地成为历史的“剧作者”。这一切,都将显著地增强中国文艺的“人民性”。

  文艺的“人民性”,是指文艺服务于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属性,要求文艺致力于书写人民大众的生活,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愿望。“新大众文艺”在表现人民性上具有天然优势,但在今天变化剧烈的文艺环境下,这一优势也需要辩证看待和积极引导,以期“新大众文艺”行稳致远。

  人民大众直接从事文艺创作,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命运、情感和思想,摆脱了被代言的话语境遇以及其中不可避免的隔膜与舛误,体现了时代的巨大进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介时代,人民大众的情感和判断很容易被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裹挟,在商业操弄的策略中,变成损害自身利益的盲动力量,人民大众很有可能变成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那种丧失理性、情绪化的“乌合之众”。今天的人们,应该不乏这样的经验:在网络声屏以文艺化的叙事方式制造的“真相”面前痛快地宣泄情感,事过之后发现理智的被戏弄、情感的被欺骗。很多人对此缺乏省察,甚至习惯于沿袭这种类文艺的叙事方式来理解生活,乐此不疲地进行自己的创作。千篇一律的诗词歌赋、大肆复制的叙事套路充斥于文坛与网络,即是这种所谓大众创作的结果,更遑论那些钝化人们道德感、毒化公序良俗的“三俗”作品了。

  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表达,是制约其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人们从那些成为爆款的新大众文艺佳作中,看到的是鲜活、质朴、清新的生活情状,健康活泼、耐人寻味的思想呈现,带着温度、诚意和体恤的情感表达,源自本真的、冲破算法茧房的多样化审美经验。

  新大众文艺作品中的“人民性”,并不是自动呈现的,而是有一个“激扬”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很多时候创作者并未自觉意识到。所谓“激扬”,是指激发、扬弃。人民大众在生活中不断兴发感动并回味感动、遭逢困境并走出困境,有着鲜活的生存经验和热切的生命体验,这些经验和体验就是被生活激发出来的,原汁原味的,其间的喜怒哀乐自然也带有一种质朴的人民立场,一种老百姓的价值观,这是需要珍惜的,也是人民性的原点所在。

  人民大众的经验与体验进入到创作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番选择淘洗、优化升华,其中不仅需要艺术方面典型化的加工与提升,还需要思想方面的锤炼,创作者要思考怎样看待这样的经验和体验,怎么去分析利弊得失,尤其是考量什么样的表达才是符合人民大众长远利益的,这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激扬”的过程中,创作者既要善于葆有个人经验,又要善于超越一己之私,保持对自身生存境遇的省察,尤其是要警惕流量经济的裹挟和不良商业操弄的利用。

  今天,我们常常遗憾地看到,一些基层作者或草根文艺家尝到商业分成的甜头后,往往沉醉于此,不愿意或不屑于向经典性冲锋,甚至甘愿成为市场豢养的奴仆,被算法和流量所规训的“单向度的人”,不仅于经典作品无望,而且艺术生命也过早终结。现实一再证明,有生命力的“新大众文艺”作品,一定是彰显刚健有为的生命追求、表现人民群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增强人们对真善美之信心的作品,这些作品才是激扬出真正人民性的作品。

  新时代新征程上,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激扬出真正的人民性,这更加需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如此,我们就可期待新大众文艺这汪“活水”源源不断、姿态万千。

  (作者系信阳师范大学教授、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