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凤虎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吴锦行
豫东平原,红色血脉奔涌。这里曾是淮海战役的支前热土,商丘人民推着“小推车”支援前线,用生命和热血铸就胜利丰碑。岁月流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小推车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引领商丘“大处落笔、小处着墨”,让拥军浪潮持续高涨。
今年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商丘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自1991年起,商丘市连续9次获此殊荣,“军爱民、民拥军”的协奏曲在商丘大地唱响。近日,记者深入商丘,解码这“九连冠”背后的故事。
强化机制建设筑牢双拥之基
“八一”前夕,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讲解员向游客讲述当年商丘人民推着小推车支援淮海战役前线的故事。
这场战役,在商丘播下双拥的种子。多年来,商丘弘扬双拥传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齐抓共管、军地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作为兵员大市、优抚大市,商丘将双拥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政府常务会议,建立调度会商、军地联席议事等机制,2020年以来解决涉军难题逾千件。市直单位设固定责任领导和联络员,确保政策直达,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4915个,实现村(社区)服务“无盲区”。
同时,商丘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双拥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常态化解决军人“三后”问题职责分工》等多项制度,辅以退役军人安置、优待抚恤细则,构建起有温度的政策生态。如今,关心国防、热爱军队、尊崇军人已成为商丘的社会共识,一幅双拥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提升支前效能助力强军兴军
7月27日,海军“商丘舰”收到来自商丘市的“八一”慰问品。自“商丘舰”入列,商丘市相关部门在每年春节、“八一”都会送去慰问,传递军民深情。
商丘市倾情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高铁军供站点,成功举办军供保障专项演练,相关工作获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表彰。此外,组建市、县两级专业支前队伍,涵盖医疗卫生、物资补给、通信保障等领域;投资新建市民兵训练基地、军粮供应站等;军民两用机场破土动工,“中国民权双拥号”卫星遨游苍穹……商丘的拥军支前,从“车轮滚滚”的历史,迈向“多维立体”的新时代。
优化服务保障彰显尊崇温度
7月30日,睢阳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法律援助站里,退役军人王义亭紧握工作人员的手:“感谢你们帮我解决了债务纠纷,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
这些场景,是商丘情系军人军属的缩影。2020年以来,商丘妥善安置所有计划转业军官和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帮助退役军人就业,完成技能培训或入学;未就业随军家属每月领取生活补助;保障军人子女入学;每年足额安排优抚经费,优抚对象年度确认工作居全省前列。
商丘还用多种举措彰显军人荣光:评选“三代从军”最美家庭、为立功官兵送喜报、设军人荣誉墙。全市积极为立功受奖官兵发放奖金,敲锣打鼓送喜报的场景成为动人风景。
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300余家拥军企业(门店)提供折扣和优先服务;商丘市中心医院推出“一站两免三减六优”医疗服务;“拥军车队”免费接送军人……尊崇军人的氛围无处不在。
厚植拥军沃土营造浓厚氛围
前不久,睢阳区老兵红色宣讲团走进辖区小学,退伍军人以红色故事为师生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近年来,商丘深挖红色资源,以文化滋养双拥根基。开展国防教育“十百千”活动:每年宣传10名先进典型、编撰百位英模故事、组织千场国防教育课;打造42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排《寻根》《忠诚》等红色主题作品10余部;每年举办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组织网上祭英烈活动。
浓厚的氛围激发了军爱民热情。2020年以来,驻商部队参与地方建设,解救被困群众抢救财产,助力乡村振兴;374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抢险救灾、基层治理一线,其中4支志愿服务队荣评2024年全国退役军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队;2800余名“兵支书”“兵委员”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致富。
红色热土孕育好兵文化。商丘市广大青年踊跃参军,一批优秀军人涌现,如2024年、2025年荣获“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周帅、张灿灿,“商丘好兵”品牌享誉全国。
下一步,商丘市将深化双拥共建工作,推动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解决驻军难题,维护军人军属权益,优化退役军人优待、就业和帮扶,开展“聚焦一线、聚力解难”等拥军优属活动,全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商丘特色的双拥工作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