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曌国父子查看馆内藏品。 张超 摄
□本报记者徐东坡本报通讯员张超
“这把军刀的豁口,是当年日军劈砍人体留下的罪证。”8月13日,在位于柘城县春水街道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内,馆长李曌国拿起一把布满缺口的九八式将校刀介绍。
这位40岁的退役军人,用十几年时间筹资400余万元建成个人抗日战争纪念馆,搜集展览2000余件侵华日军实物罪证,为历史留下“看得见的铁证”。
李曌国一家三代从军,祖父曾参加抗美援朝。2004年,李曌国从海军东海舰队退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次收藏活动中接触到日军军刀,从此开始收集日军侵华罪证。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那些历史罪证,必须有人把它们保存下来。”他指着展柜中一面写着南京、上海等城市名的日军军旗说,“这面旗子属于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三师团,每一个地名都是被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印记。”
在月薪不足2000元时,李曌国攒钱花8000元买下一把日军军刀。为收藏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老相册,他变卖了结婚时的金首饰。馆内陈列的防毒面具、医疗箱、作战地图等藏品,背后都有他奔波千里的故事。
在一本泛黄的日军相册里,夹着一张被炮火摧毁的中国村庄照片。“这是我从一个日本收藏家手中‘抢’回来的。对方原本要烧掉,我用高出三倍的价格买下。”李曌国说,“有人说我傻,花光积蓄干赔钱买卖,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2016年,历经10次选址,这座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终于落成。展厅内,“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展区以实物串联。在一面“罪证墙”上,密密麻麻陈列着日军发放的“屠杀纪念章”、慰安所票据等史料。
纪念馆免费开放至今,已接待参观者2.6万多人次,甚至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专程前来。201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他征集了200件藏品。
如今,柘城县中小学将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曌国每周都要为学生们讲解。
“只有铭记过去,才能不让历史重演。”李曌国说,他还计划扩建展馆,将收集到的1000余份日军日记、家书整理成史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