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5年来,渠首民兵连举办了300多场宣讲,足迹遍布干渠沿线。他们把护水的故事带进校园课堂、社区广场,还创新建立起“民兵理论学习驿站”,在库区沿线设置3处学习点,配备理论书籍、报刊及多媒体设备,方便民兵和沿岸群众随时学习交流。
今年4月,连队举办“新时代奋斗者说——渠首民兵的护水长歌”主题故事会,邀请老中青三代民兵代表同台讲述。72岁的老民兵李进群为大家讲起1970年在建设大坝时手臂不幸被钢丝打断,随后却仍坚持“独臂守坝”3年的故事,引得全场动容。
如今,在渠首民兵连的影响下,乡亲们已形成一种共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用真心真情守护绿水青山。
当好生态护水管护队
“通过无人机巡逻可以快速识别发现水面漂浮物、非法垂钓和排污口,效率较人工提高了10倍不止。”不久前,丹江口水库边,民兵陈博韬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介绍说。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守护山水的先辈,早年间都曾经历过开渠靠肩扛手推、护林靠扛着铁镐走的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民兵,陈博韬的感受已和父辈大不一样。如今他和战友们引进了智能监测系统,充分发挥无人机固定线路时长巡航和高灵敏度传感器监控水面优势,使用水下机器人深入库区不同水域和各深度水层实时监测水质情况,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这也是渠首民兵连正在建设的“智慧水利”安防系统的一角。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渠首民兵连构建起“天上有无人机、水面有巡逻船、水下有机器人、岸上有监控”的立体巡护体系。借助科技手段,他们实现了对506平方公里水源区、1050公里库岸线的有效监控,水质预警准确率达到95%以上。
“老辈人靠脚步丈量山林,我们用科技守护绿色,但初心不变。”陈博韬说。为了确保渠首防护、生态护水、堤坝巡逻、水质监测等任务顺利完成,近年来连队还与水务部门构建起常态护水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水面清漂、库区沿线巡逻和水上联合执法,形成户有员、组有班、村有连(排)的生态护水大格局。
民兵赵建峰是一名清漂队员,经常活跃在库区506平方公里的水域上。他负责打捞水中垃圾,需要做的动作很简单,只是俯身、打捞,再转身把打捞物投向高处的大船上。
然而就是这几个简单动作,赵建峰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特别是在清漂高峰期的汛期,他几乎吃住都在船上,每天迎着朝阳出发,伴着余晖返航,默默守护着丹江一库清水。
与民兵连并肩作战的,还有退休老干部“渠首银发志愿服务队”和共青团“河小青志愿服务队”。他们联合开展环保宣传、库岸垃圾清理,共同发挥模范作用,创新“查库岸垃圾防面源污染、查山林火情防生态破坏、查排污口防水体污染,每周组织水陆空立体巡查”的“三查三防”护水法,带动沿库、沿渠村普通民兵、群众积极参与到保坝护水行动中来。
如今,在渠首民兵连与群众的共同治理下,丹江口水库水质已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以上,部分区域达到Ⅰ类,成为“中国好水”的标杆。
当好应战应急突击队
夏季,烈日炎炎的训练场上,民兵教官袁虎攀照例组织展开了一场实战化训练。在他的指导下,参训民兵从设备组装、悬停校准、起降操作等基础课目练起,逐步强化编队飞行、应急指令、协同作业等实战能力。
“训练场多流一滴汗,实战就多一分胜算!”袁虎攀说。担任教官后,为了尽快突破传统护水效率低、监测盲区多等难题,他反复总结摸索使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开展高效巡水护水的经验方法,不仅将自己练成了专家,还积极培养出一批技术能手。
暴雨中的训练场,无人机在雨幕中艰难保持航向;夜幕下的库区,水下机器人打开探照灯搜寻目标;冬季的水面上,民兵们呵着白气操作清漂装备……一系列课目训练,让队员们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护水不是摆样子,是真刀真枪的硬仗。”民兵连长张云虎说。
在连队,每一次的训练数据都会被详细记录在册,用红笔标画出细节。机械臂动作延迟、编队间距存在误差……这些记录下的问题,就是下次训练时大家重点攻克的对象。
针对曾经面临的人工巡查周期长、复杂水域难覆盖、部门协调不顺畅等问题,渠首民兵连按照空中、地面、水下3个任务维度,购置了低慢小预警反制装备、无人清漂船,并对现有无人机进行改造升级。连队还与相关部门建立起“巡逻防控、安保勤务、多方联动、应急处置”四大机制,让多维力量融入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生态护水等任务行动。
连队还建立了“平战一体”协调机制。每周联合训练日,水务专家会应邀前来指导民兵掌握水质采样技巧,公安教官则会传授应急处突战法。综合演练中,3部门人员先行集合,混编分组,共同合作。
就在不久前,渠首民兵连组织了一场硝烟味儿十足的多课目联合演练。民兵们携带精密水质检测设备迅速奔赴重要点位,空气、水体数据实时跳动在监测屏上。
那次演练,无人机编队化身“空中鹰眼”精准追踪污染物的扩散轨迹,实时数据源源不断回传指挥部。军地双方信息共享无缝衔接,鄂豫两地协同组织应对,有效检验了跨区域联合处置突发情况能力。
训练场之外,抢险救灾中连队民兵也随时做好了迎战准备。他们积极与应急部门搞好对接,配套完善行动预案,一次次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
去年7月,唐河县突发洪水,渠首民兵连立即携带无人机、救生机器人星夜驰援。他们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连续奋战了5天4夜,其间转移群众2000多人,封堵管涌5处,实现“零伤亡、全转移”,用实力证明了渠首民兵连是当之无愧的应战应急突击队。
(原载2025年9月18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