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 平
通 讯 员 杨子高 苏艳艳
金秋时节,社旗县占地8万平方米的仿真花产业园自下半年招引落地和试运行以来,已吸引重庆、浙江、江苏、广东等7个省份18家企业签约入驻,为全县经济加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不再困在办公室,有更多时间拉投资、看项目、盯进度,我们基层干部才能放开手脚、轻装前行,真正为促进乡村振兴做些实事。”社旗县郝寨镇党委书记常晓发自肺腑地感叹。和常晓有着同样感受的基层干部不在少数,这是我市为基层减负赋能带来的喜人变化。
为基层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自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以来,我市狠抓《若干规定》落地落实,探索制定实施《南阳市整治形式主义“二十减”工作清单(试行)》,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巩固成效,推动为基层减负由治标向治本深化,真正减到实处、减出实效,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减负—
压缩“水分”重实效
“严格精简文件,发扬‘短实新’文风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自觉。”镇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李亚春说,该县严格执行发文立项制度,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发文计划,严控临时性、配套类、分工类发文。特别是近两年收到的上级工作部署类文件,多数明确不再层层配套,为基层干部抓好工作落实腾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严把文件审核关,从发文源头上夯实基层减负工作基础,才能推动形成一切工作看实绩、抓落实的良性循环。“在公文审核过程中,我们做好与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审核重点从‘形式合规性’向‘政策可行性、措施实效性’延伸,坚决杜绝‘为发文而发文’,确保每一份公文都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真正成为谋划工作、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载体。”镇平县委办公室法规科负责人赵娅说。
让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让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这既是党中央关心关爱基层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在新征程上勇挑重担、开创新局的必然选择。
会议减了,文件少了,报表“瘦”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肥”了起来,终于能从电脑屏幕前走出去,把更多的时间和笑脸留给基层群众。“以前天天会议不断,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往会场的路上,现在会议少了、短了、更精简了,留给基层干部工作的时间多了。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危房改造和抗旱防汛等工作重点突破、全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常晓说。
减负,不仅是一场作风建设的攻坚战,更是一块政治担当的试金石。去年以来,我市把为基层减负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以贯彻落实《若干规定》为重点,自觉把减负工作放入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局中谋划部署,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权责重构等系统性举措,推动为基层减负从治标向治本深化。
为深入落实中央、省级层面和市委部署要求,我市广泛征集各界意见,充分进行调研论证,坚持守正创新、靶向施治,探索制定了《南阳市整治形式主义“二十减”工作清单(试行)》,包括20个方面70条举措,并以此作为减负重要抓手,与《若干规定》贯彻落实贯通起来,紧盯基层最反感、反映最强烈的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一项一项推动整改,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拼发展上,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
一年来,从发文开会的审批管控到督检考事项的精简整合,从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严查“数字里的花活儿”,一系列务实举措,让基层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