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日报

由乔典运乡土文学奖想到的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A3版:擦亮文化名片 建设文化强市       上一篇    下一篇

□ 孙晓磊

纵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南阳文学成就因一众作家的不懈努力,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作为盆地地域特色鲜明的作家群,之所以能形成气候,根本在于南阳有一支实力雄厚、品位高雅、思想丰沛、风格迥异的乡土文学创作队伍。几十年来,这种主要以农村为背景、关注农村社会和地方民俗风情、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乡土文学的书写传统,稳固传承、持续至今,为南阳作家群立足文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乔典运终其一生不断挖掘“一口汲之不完的小井”,到周同宾《皇天后土》的浓郁乡土气息,再到李天岑《三山凹》中乡村振兴的山乡巨变,均延续并发展了这一优势。可以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南阳的乡土文学创作始终处于高地位置。乔典运的《满票》《村魂》、田中禾的《五月》、获鲁迅文学奖的周同宾《皇天后土》、获茅盾文学奖的周大新《湖光山色》与柳建伟的《北方城郭》,无一不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今年初,在有关方面公布的“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评奖结果公示”中,赵大河、李天岑、王俊义、韩向阳四位南阳作家获提名奖,可谓名副其实。这既表明南阳乡土文学发展正当其时、方兴未艾,更显现出乡土文学在南阳创作实践中的顽强生命力,亦是乔典运先生几十年前开辟的乡土文学创作之路的传承和拓展。

本文将就李天岑《三山凹》等乡土文学作品的创作,谈点粗浅认识。自1979年4月在《奔流》杂志发表农村题材的处女作《多余的介绍》后,李天岑就潜心乡土文学创作。《三山凹》在他心中酝酿了十年、筹备了五年、创作了三年,于2020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22年2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联合再版。2020年10月,《人民文学》以中篇小说形式节选发表。同年11年,《小说选刊》转载。2021年《长篇小说选刊》第二期在篇首位置选载,并配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崔庆蕾的评论文章。新华社记者对李天岑作了专访,发了新华社专讯。著名评论家、作家白烨、周大新、胡平、潘凯雄等撰写的书评分别发表于《大公报》《文汇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河南日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报刊。《三山凹》先后获得《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全国第六届(2021年度)长篇小说金榜“特别推荐”作品、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并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此次又获得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无疑为南阳乡土文学增色添彩。

李天岑深爱家乡南阳,也挚爱文学,这是他从事乡土文学写作的动力和根源。他的作品,无论长篇还是中短篇,大多书写南阳盆地在时代变迁中的人性嬗变,其热爱家乡、执着文学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在南阳乡土文学创作领域,他算得上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乡土书写,既与乔典运先生以犀利笔法揭露劣根性的黑色幽默风格不同,也与周同宾先生饱含乡思乡恋、回望乡关的散文特质相异。他的乡土文学作品,尤其是《人精》《人伦》《三山凹》,更多的是把中原大地置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观察、思考与审视,其笔下的世态百相、民俗风物、人性善恶,贯穿了地域文化开放流变的全过程。他用整体性视野、全景式描绘展现当代农民的生存命运和精神状态,反映社会变革、文化递进、历史演化中,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心理言行上的起伏变化。作品既折射出千百年来农民的狡黠和朴实、顽强与拼搏、坚韧与艰辛、固守与退缩、宿命和抗争,又传递出传统文化塑造下品格意识的流变,更昭示了“民以食为天”的天道伦理和以土地为根本的跌宕命运。

可以说,《三山凹》是一幅跨度久远、意蕴深厚的时代画卷。从中能看到,有着丰富生活经验和叙事能力的李天岑,在编织故事、塑造人物性格、灌注精神内涵、赋予人文价值方面有着良好的素养和扎实的功力。这种功力在推进情节、掌控节奏、挖掘人性方面,更容易让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也更易于凸显人的社会本质所蕴含的艺术真实性。同时,他的文字能清晰描摹、生动刻画复杂的世事情态、乡村趣事等难以名状的微妙事理,真切感人。这种以感性思维映照理性纹理的表达,拓展了质朴的生活气息,它源于当下多元的思想碰撞,生发于乡村历史的纵深感,起合于山野田园繁复的社会意象。因而,这部兼具强烈现实主义品格、健康向上且温暖人心的主旋律品质,以及较高文学审美价值的长篇小说,注定为南阳文坛和河南文学再添浓重一笔。

乡土是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根脉——这一根脉,是我们拥有尊严、彰显自我、获得自信的命运标识。这份自信和标识,必定是有为作家的自尊所在。因此,李天岑笔下的乡土,不会只停留在思乡恋情的表层表达。事实也证明,乡土文学创作更是他的精神安放之地。近年来,他发表的多篇短篇小说表明,他正为这片人杰地灵的南阳热土与新时代持续耕耘。当然,乡土不全是鲜花遍地、流光溢彩,也有当下社会的症结之痛,亦会投射出转型期传统与现实冲突带来的某些道德缺失。这些现象,终将启迪我们对盆地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基于此,曾言“作家要有责任感”的李天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四十余载,始终把关注的焦点对准南阳大地。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不仅钟情于乡土小说创作且多有建树,十多年前他相继推出的《人精》《人道》《人伦》三部曲,在社会劝诫方面影响颇大。

李天岑的乡土文学书写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他写农村题材也总关联着城市,把城乡融为一体,在农村可以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喧嚣。读他的城市题材小说也能望得见乡愁,看到清晨挑着新鲜果蔬进城的农民。写普通百姓离不开官员,写官场也可看到普通人和弱势群体。既有真善美与正义的化身,也有对假恶丑的批判。从《三山凹》中,既能看到对柳大林、张宝山的成功塑造,也能看到对投机分子白娃手术刀般的深刻剖析。现在来看《人精》,其对文化和时代的尺度的把握以及叙事的独特韵味,正是李天岑关注现实、透视人生、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的必然。如果说在《找不回的感觉》中,他用简练的笔墨、朴实平易的语言传递人世间的真善美,那么在《人精》里,他则以幽默诙谐、简约流畅的叙述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头脑灵活、狡黠精明却又玩世不恭的“人精”赖四,这是他从观念的改变上构架了再现生活的小说文本。农民企业家赖四作为转型期精英群体的代表,是“时势造英雄”的产物,这一群体的出现,必然对原有道德观念形成冲击,也客观上要求包括作家在内的思想理论界作出新的概括和阐释。无疑,李天岑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地做到了这点。应该说,《人精》凸现出李天岑对社会新阶层人士审美创造的敏锐前瞻性,而《人道》则写出官场边缘的全新意涵,尤其在人物塑造和人格升华方面,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了正确导向。《人伦》在我看来,作者通过一桩农村邻里纠纷,展现激烈的社会热点冲突,描绘出社会纷纭复杂的世道人心,赞扬了人们在善恶边缘挣扎却能点亮心灵明灯的高贵行为。作者的精神维度,涵盖了故事人伦的终极关怀,传递着“人之为人”的深度思考。正因如此,著名作家刘震云说:“《人伦》也可以换个书名,叫《醒世书》。”

挚爱文学与坚守社会责任,是李天岑先生始终秉持的两大写作准则:一个把控写作方向,一个提升创作水平。由此我们相信,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正是对乡土文学创作的挚爱,使得李天岑的写作有了诸多可能,也有了情怀的依托与思想的沉淀,这一切终将转化为他对南阳一草一木、世态人情的独特表达。于是,他的乡土文学创作所想象和描暮大千世界的创造性,足以展现历史和现实交错更替的绚丽多彩与无穷魅力。我们赖以生存的乡土,终将在文学书写中变革为充满诗情画意的乐土。这,正是作家与文学得以存在并令人敬仰的根本所在。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