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源地”到“生态城”的绿色发展之路
日期:09-11
2025年是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作为从余村破题、到浙江实践、在全国扎根、为世界赞誉的科学论断,“两山”理念打破经济与生态“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石,更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
二十载理念深耕,硕果满枝;九万里中原蕴绿,厚土焕彩。南阳作为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横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坐拥伏牛、桐柏、大别三大山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生态资源富集、优势显著、地位特殊,践行“两山”理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南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业兴人和、民富市强的绿色发展之路。
扛牢政治责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一国之重器、世纪创举,2021年5月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对南阳来说,丹江口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全部、二级保护区的大部分位于境内,总干渠南阳段占中线全长的1/7,是干渠最长、环保任务最重的地级市,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坚定服务,更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通水10多年来,南阳始终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用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硬举措,精心呵护水源区、建设涵养带,坚决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以“治”清源流,重焕河湖生机。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强化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水污染协同治理,汇水区污水、垃圾处理全域覆盖,污染风险源全面消除。以“管”除隐患,守护水脉长城。24小时全方位实时监控库区及入库河流,深化豫鄂陕三省五市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行动,将汇水区15条河流全部纳入“一河一策一图”。以“建”筑安澜,织就水网蓝盾。紧抓建设国家水网先导区重大机遇,持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综合治理,着力构建全域贯通的现代水网体系。当前,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其中出水口水质达到Ⅰ类标准,已累计安全送水超730亿立方米,惠及首都及沿线26座大中城市,让1亿多人民持续喝上纯净甘甜的“放心水”。
厚植生态优势,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着眼河南工作实际,提出“两高四着力”的重大要求,“四着力”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既是对河南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准指引。
对南阳来说,生态是最厚实的家底、最核心的优势,绿色是最鲜明的底色、最宝贵的财富,守护好南阳的绿水青山,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人民的负责、对未来的承诺。近年来,南阳立足资源禀赋、厚植生态优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颁布实施河南省首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系统性、整体性提升。
在“管绿护绿”上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PM10、PM2.5浓度持续下降,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高,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