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阳日报

这一城故事 听南阳人娓娓道来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A5版: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讲我的城”专题图 黄 翠 制作

南阳古巷深处,藏着城市记忆的深厚底色。一砖一瓦,皆是光阴的注脚;一街一巷,都是故事的扉页。作为南阳人,你了解你的城吗?你想讲述你的城吗?

9月1日,“学习强国”南阳学习平台“我讲我的城”专题正式上线。专题内的系列短视频,全部由南阳市民出镜,以第一人称视角深情讲述南阳老城街巷的沧桑变迁、古建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用真实而质朴的语言,唤醒了一座城市的人文记忆和历史情感。

不同于传统宏大叙事,“我讲我的城”由南阳人化身“城市讲述者”,凭借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亲切的叙事风格,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本专题采取开放式用稿形式,除南阳学习平台编辑部自行拍摄的短视频外,择优选用社会各界相关视频。

一砖一瓦皆故事

“我在解放路走了40多年,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在这里留下脚印。”“这一处古建,看过不知道多少的悲欢离合。”“这短短的小巷子,装下了我祖辈的一生,也装下了我的整个童年。”正在拍摄的视频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南阳人化身“城市讲述者”,带领大家走进南阳大街小巷、古建坑塘,用自己真实的生命经历串联起城市的肌理与年轮。

镜头之下,褪色的门神、沧桑的屋瓦、斑驳的梁柱,深巷中依稀回响的叫卖声,出镜人充满感情的讲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近期推出的一期短视频中,讲述人赵哞哞步入民主街南阳察院旧址,向大家解读南阳察院历史,镜头随着他的讲解投向承载着时光印记的古建,细细掠过优雅的月亮门、古朴整齐的厢房和深深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木纹,最终停驻在院内绿意盎然的树上,绿叶在瓦房上空随风而动,仿佛时光在此刻完成了古今的对话。

让历史“活”在当下

“白河之上,光武大桥如长虹卧波,它为纪念东汉光武帝刘秀而命名,承载着光武中兴的历史回响……”“奎章阁,见证过商旅往来、战火纷飞,成为‘梅花寨’的一处重要见证……”说光武大桥的名字由来,讲奎章阁的历史过往,南阳本土人讲本土事儿,让沉默的古建“开口”,让尘封的往事再现,让土地的记忆在血脉中苏醒。

“我讲我的城”打动人心之处,在于采用的是普通人讲历史的叙事方式。出镜者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大家不再只是历史的接收者,而是历史的讲述者与重构者。“真正的古城保护,源于看见、理解与热爱。”南阳人南方说,“保护古城,不是将历史封存于文字,而是让其流动于日常。我们行走古城、讲述古城,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南阳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部可读、可走、可感、可传承的活的历史。我们深信,历史文化名城既在宏大的更新蓝图里,也在街巷的肌理之中;既在文保碑的铭文之上,更在千万人共同书写、共同讲述的记忆深处。”

如何安放我们的记忆

如何安放我们的记忆?这不仅仅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对城市灵魂的叩问。在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中,你是否还能找到那条回家的路?

“我讲我的城”是一次这样的尝试:让南阳人讲述街巷深处的传说,回望童年的经历,重温旧时街市的烟火与温情,这些浸润着生命体验的叙事,既是在时代变迁中打捞一份质朴而鲜活的集体记忆,也让沉寂的古建重新变得温热,让城市历史不再是史料上枯燥的文字,而成为可感知、可触摸的生活现场。

“这个策划好!让本地人当家乡主讲人,挖掘街巷深处的集体记忆,能够激活乡土文化的情感共鸣。”“可惜不是南阳人,我也想讲讲城市故事!”“本地人讲本地事,让文化记忆在传承中‘出圈’,让文化自信越讲越坚定,越听越认同。”当“我讲我的城”专题被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时,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纷纷称赞这种形式接地气、有温度,让城市的历史人文变得可知可感。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