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抗日战争作为近代中国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战争,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重要里程碑。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全民族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民族立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顽强的战斗意志,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引领中国人民最终走向抗战胜利。过往学界对中共抗战中流砥柱作用的研究,多聚焦于宏观历史脉络、重大战役决策与全国性战略部署,而对地方抗战实践的微观考察相对不足。事实上,中共中流砥柱作用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更生动彰显于各地党组织在复杂环境下因地制宜的创造性实践。
南阳,这一地处豫西南的战略要地,抗战时期长期处于国民党统治区,面临着国共合作与摩擦交织、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顽固派势力博弈的复杂局面。中共南阳党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团结争取地方实力派和国民党驻军,配合新四军开辟桐柏山抗日根据地。南阳沦陷后,组织抗日武装机动灵活地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深入研究南阳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实践,不仅能从地方党史视角深化对中共中流砥柱作用的认识,更有助于挖掘全民族抗战胜利背后的基层实践智慧,为中国抗战史研究提供独特的微观样本与新的解读视角。
一、抗战时期南阳的局势及党的战略部署
(一)抗战时期南阳的复杂局势
一是南阳为中日双方军事对抗的重点区域。南阳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为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南阳更因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中日双方军事对抗的重点区域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先后向豫北、豫东、豫南进行了3次大规模军事进攻,河南半壁河山沦落敌手,南阳成为中原抗战的重要后方。1939年5月起,日军先后5次侵犯南阳,南阳又成为中原抗战的前沿阵地。其中,在1945年豫西鄂北会战中,南阳几乎全部沦陷。
二是南阳成为河南省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1938年夏,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至镇平县;1944年春,又由鲁山县迁至西峡县的丹水镇,其所属各厅分散在附近村庄办公。而国民党省参议院、省合作管理处、河南民报社、省税务局、省中央银行等机构则迁至内乡县赤眉镇。同一时期,开封、安阳等沦陷地的50余所大中小学校也迁入相对安全的宛西诸县。至此,南阳汇聚了全省大部分军政机关与教育文化资源,一时成为河南省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三是南阳地方实力派独霸宛西。号称“内乡王”的地方实力派别廷芳在宛西四县推行联防自治,至抗战初期已坐拥人枪20余万。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任命别廷芳为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1938年又委任其为河南省第六区国民党抗战自卫军司令。别廷芳虽接受任命,却始终保持武装独立性,拒绝中央军进驻宛西。直至1940年别廷芳病逝,宛西武装力量才逐步被国民党中央政府收编。
(二)上级党组织对南阳工作的部署
上级党组织审时度势,根据全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南阳地方实际,在不同时期对南阳党的工作作出了正确的部署:
第一阶段(1937年—1939年初):发展组织,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和平初步实现。蒋介石迫于局势一面接受停止内战条件,一面实行“北和南剿”,调集重兵“清剿”鄂豫皖及鄂豫边地区。1937年4月,中共鄂豫边省委组织部部长周骏鸣赴延安向中央汇报了鄂豫边区的情况。中央指示鄂豫边区党和红军武装要猛烈扩大队伍、巩固发展根据地,通过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瓦解土匪武装并与开明士绅及地方政府建立统战关系,以争取合法地位与独立自主存在及在中原建立抗日据点。
第二阶段(1939年初—1943年底):隐蔽精干,积蓄革命力量。随着广州、武汉沦陷,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南阳的局势愈发复杂。1939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奔赴中原局途中来到南阳,听取中共豫西南地委负责人汇报后指出,南阳属国民党统治区,与敌后形势不同,需在国民党统治区巧妙积蓄革命力量。1939年5月,日军侵犯南阳的唐河、桐柏一带,中共河南省委指示豫西南地委在日军占领后开展游击战争。
第三阶段(1944年—1945年8月):建立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44年,日军发动河南战役,豫中、豫南和豫西广大地区沦陷。中共中央作出绾毂中原、向河南敌后发展的战略决策,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不久,河南人民抗日军进军伏牛山,新四军五师开辟桐柏山抗日根据地。
二、中共在南阳抗战中的英勇斗争
(一)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南阳地区党组织始终秉持着坚定的抗战信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群众组织的动员力量,通过组建救亡团体等多元方式,将抗日救亡运动从星星之火点燃成燎原之势。
一是组建抗日救亡组织。抗战初期,在南阳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宛属平津同学会、民族解放先锋队豫西南总队、镇平青年救国团等抗日救亡组织先后成立。随之,一大批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随着战火蔓延,豫北安阳失陷,开封告急。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党政机关和豫北、豫东等地的50余所大中小学校相继迁入南阳西部诸县,备受国破家亡之苦的广大师生,成为南阳救亡运动的一支生力军。
二是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共南阳组织依托各种救亡团体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们通过成立歌咏队,演唱抗日救亡歌曲;成立话剧团,排演《九一八以来》等抗日剧目,巡回演出;创办《炮火》《战线》等壁报,印发《抗战》《救亡》等刊物;筹办新知书店、晨光书社等,销售抗日书籍报刊;开展演讲、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方式,奔走呐喊,将抗日的火种播撒在南阳的每一寸土地。
三是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各种抗日团体的宣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南阳人民的爱国热情。一时间,“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动。许多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参军杀敌。同时,各团体和学校还深入街头和农村开展募捐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间,仅赤眉、西峡口、马山口等地募捐现金2000余元和其他大量物资,还有100余名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志愿奔赴前线。
(二)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抗日战争这一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力量、打破敌人封锁、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法宝。南阳地区复杂的政治格局下,唯有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整合分散力量,形成抗击日寇的强大合力。
一是做好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1937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统战委员会主任彭雪枫派副主任刘贯一持其亲笔信,重点争取别廷芳。别廷芳为彭雪枫信中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胸怀触动,加上彭雪枫的叔父彭禹廷曾与别廷芳合作办“地方自治”的关系,表示愿意和共产党合作抗日。1939年,日军侵犯唐河、新野,别廷芳率部配合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新唐大捷”。此外,彭雪枫还亲赴泌阳做豪绅王友梅工作,使王友梅从敌视转为支持,向竹沟捐赠粮食、枪支。
二是与国民党驻军建立良好统战关系。驻防南阳的十三军军长张轸接受抗日主张,向竹沟捐赠200支步枪、600万发子弹。1945年6月,河南人民抗日军第三、四支队5000余人在南召县附近的鲁山、嵩县等地建立鲁西抗日政府后,三支队兵分数路向南召县马市坪进军。当时,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长官高树勋率所部新八军奉命退守南召,司令部驻扎马市坪,以堵截人民抗日军南下。隐蔽在高树勋部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定南从中斡旋,促成了高树勋与三支队司令员陈先瑞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停火、互不侵犯等协议。
三是在南召成立“三三制”革命政权。中共南召中心区委建立后,为统一政令、推动抗战,1938年3月,袁宝华按照区委决定与南召自治派首领李益闻长谈。随后,李益闻根据袁宝华的建议,成立了南召县工作委员会。南召县工作委员会名义上为自治改革机构,实质为抗日政权,李益闻任主任,设21个委员。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剩余14人,自治派实权人物和国民党左派人物各占一半。李益闻还配合中共党员,用武力除掉国民党顽固派势力复兴社首领,撤换由复兴社掌握的31个联保主任。至此,中共基本控制了南召县地方大权,为抗日工作筑牢了根基。
(三)组建和掌握抗日武装队伍
掌握武装力量是贯彻持久抗战战略、开辟敌后战场、凝聚民族力量、夺取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南阳党组织和共产党员通过与国民党上层进行统战工作、培训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中的干部、整编土匪武装等途径,组建或掌握了桐柏抗日独立大队、南阳抗日自卫第三纵队等多支武装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河南抗战局势的发展,成为中原抗战的重要支撑。
一是在国民党军队中拉起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8年8月,国民党第一集团军第七十七军进驻桐柏。时值武汉会战,中共中央通过河南省委指示该军地下党组织,拉起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以备沦陷后打击日伪。9月16日,朱大鹏等人奉副军长何基沣之命从军事训练团挑选人员,在桐柏县城文庙成立以中共党员和民先队员为主体的七十七军桐柏山区工作团(简称“七七工作团”)。其中大部分成员是中共党员和民先队员。七七工作团在桐柏期间,整合当地3000余支民间枪支建立了桐柏县第二抗敌自卫团;整编当地土匪王光显等部600余人为桐柏县抗日独立大队,使其成为桐柏山区的一支重要抗日力量。七七工作团自身也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70人扩大到1250余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直接领导的一支队伍。
二是利用共产党员在群众中拉出抗日武装。1937年冬,桐柏县毛集乡地下党员阮传录以抵押耕地所得购买的两支枪为基础,在毛集逐渐组织起一支30余人枪的抗日义勇军。此后,抗日义勇军在转战中逐步壮大。1938年11月,阮传录带领抗日义勇军108人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信阳挺进队”。这支部队后被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七团三营七连,阮传录任连长。
三是控制和掌握国民党地方民团武装。“随枣会战”后,中共豫西南地委在南阳东部和北部增设了南唐中心县委和南召中心县委。镇平中心县委利用镇平县经济建设促进委员会的立法权力,加紧控制地方政权和民团武装。通过选举和任命,使一批中共党员和倾向共产党的进步人士担任区长、区干事、联保主任等职务。南召中心县委通过提升、撤换或在武装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办法,全面掌握联防武装的领导权。此外,方城县委特派共产党员翟化民利用其与国民党方城县联防司令部副司令王炎升的师生关系,担任了梁城联防大队大队长,并派党员郭明久、牛炳南去该大队任政治教官,经过努力,方城党组织不仅掌握了这支400多人枪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而且把梁城建设成为竹沟与延安之间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
四是利用合法身份组建武装。南唐中心县委通过地下党组织,在南阳县芳林酒精厂护厂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抗日武装。之后,这支武装不断发展,先后领导芳林酒精厂、刘寺、桥头、典暴、桐河、余庄、柏树坟等9个支队、15个直属大队,2000余人、1500余支枪,成为威震宛东的重要抗日力量。
(四)开辟桐柏山抗日根据地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取得最终胜利。而建立敌后根据地正是将日军后方转化为消耗敌人、积蓄力量的“新前线”。桐柏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正是这一战略思想在中原战场的生动实践。桐柏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关键阶段:
一是建立确泌桐抗日根据地。1944年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后,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部署。9月,新四军五师组建豫南游击兵团(后改称河南挺进兵团),以确山孤山冲为突破口向豫南挺进。部队抵达后,一面打击零散日伪军、安定民心,一面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初步建立起以孤山冲为中心的确泌桐抗日根据地,在桐柏山外围撕开一道战略缺口,为后续深入山区奠定了前哨阵地。
二是重建桐柏基层政权。1944年11月,为粉碎日伪军“扫荡”,河南挺进兵团兵分三路行动。其中,挺进一团直指桐柏核心区。部队进入桐柏后,迅速恢复中共桐柏县委与县抗日民主政府,整编地方武装成立500余人的桐柏县武装总队,清剿土匪、瓦解伪军,发动群众组建农会、民兵队,短短3个月便在桐柏山腹地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政权,实现了从“军事占领”到“政权扎根”的关键转变。
三是扩大控制区域。1945年2月,中共豫南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在孤山冲成立(4月改称豫鄂边区第四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其管辖范围扩展至平汉路东西两侧,将确山西部、信阳北部、桐柏东部及泌阳东南部山区连为一体。这一阶段,根据地以孤山冲为指挥中心,一方面击退日伪军多次“扫荡”,另一方面设立兵工厂、粮库、医院等后勤设施,豫南抗日根据地的整体框架基本成型。
四是形成战略枢纽。1945年4月,豫西南与鄂北沦陷后,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和五师作出“进军桐柏山、扩大根据地”的决策。部队从孤山冲出发,以“拔除据点、迂回穿插”战术,相继歼灭马显扬部等多股顽军,收复信阳西北、四望山、应山、白兆山等地,并于5月17日将桐柏山根据地与信阳、应山、随县抗日区域连成一片。
(五)培训军政干部
党管人才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在南阳抗日斗争时期,这一原则通过干部培养与军政学校的创建得以生动践行。
一是共产党员在南召举办抗日救亡训练班。为在南召掀起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1月,李益闻接受中共南召中心区委的建议,举办了南召抗日救亡训练班。邀请中共党员胡子云、党及辰、王锡璋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王次如、田禾等担任教官,对回乡知识青年和联防队军官300人进行军事训练、纪律训练及抗日救亡宣传。这些学员大都成为领导南召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
二是七七工作团举办青年军政训练班和农民训练班。为培养抗日骨干和积极分子,桐柏七七工作团在县城城关小学举办青年军政训练班,对200余名热血青年进行为期2个月的训练。经过训练,有100余人参加了七七工作团,有十几名青年由七七工作团党组织介绍奔赴延安。之后,七七工作团又在桐柏东部的吴城王湾、罗冲等地举办暑期农民训练班,受训人数百余人,并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为党在农村开展抗日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豫南军政干部学校培训抗日骨干力量。1945年2月,经豫鄂边区党委批准,鄂豫皖湘赣第四地委在桐柏县回龙乡汪大庄创办了豫南军政干部学校(亦称豫鄂皖湘赣军政干校),鄂豫皖湘赣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韩东山兼校长。到抗战结束时,干校先后举办两期,共培训干部1000余人,为豫鄂边区和豫南新区输送了一批抗日骨干力量。
(六)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成果,而武装斗争作为核心作战方式,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南阳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便是这一关键作用的鲜活注脚。
一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5月,桐柏县抗敌自卫团二分队在分队长喻广谦(共产党员)带领下,在南(阳)信(阳)公路伏击日军,打死日军十余人;11月,中共毛集支部书记许立言率桐柏抗敌自卫团第三大队战士伏击日军,缴获一批战马、枪支等物资,击毙日军军官1名;1940年5月初,受共产党影响的徐明启组建的月河民众抗日自卫大队与沿南信公路西犯的日军激战,歼敌140余人、生俘4人,缴获大量武器。南阳沦陷后,广大党员迅速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镇平县地下党员成立了以王永行为组长的中共镇平县地下工作组,在晁陂、张林、郭岗等地,组织起十几支、千余人的抗日武装。在晁陂伏击日军军车,在县城北仝家沟打退“扫荡”的日军,在郭岗击退日军的数次进攻。南阳抗敌自卫军第三纵队多次袭击许(昌)南(阳)公路上的日军军车,破坏日军的通信线路,围歼小股日伪军,致使日伪军不敢轻易到宛东活动。宛东一带的日伪政权,由于第三纵队的存在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中共党员、方城县博望区区长胡子和率领博望区队成功地袭击日军巡逻队,歼灭日军12名。淅川县的中共地下党员,在北街党支部书记张继存的领导下,发动群众,成功地捣毁了日军的大沟口弹药库、姬家庄燃烧弹库、六里岈面粉库、彭家凹医药库,使西进日军的后方补给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在共产党员领导的武装抗日斗争的影响下,广大人民群众也纷纷行动起来,奋勇抗日,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南阳县玉皇庙农民自发成立以许子和为首的宛南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南阳抗敌自卫军第二纵队),率领队伍全歼日军押运武器弹药的队伍。此战在全国引起反响,《西安日报》《湖北日报》均予报道。此外,邓县陶营乡村民奋勇抗击来犯之敌,打死日军8人;南阳朝山街农民乔玉章和儿子乔作营勇斗日军,杀死日军5人;邓县高集乡村民张光成,单身伏击来犯日军,击毙日军10人,击伤1人,被誉为“神枪手”;内乡县方山双枪女英雄方秀芝,击毙日军军官2人;社旗李店一带人民消灭流窜日军6人等。
三是隐蔽在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员率部抗日。1945年春,日军侵占西峡口。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带领部队奔赴战场,并在重阳店、丁河店与日军激战。隐蔽在国民党民团中的共产党员、第一团第四营副营长刘锦林于1945年4月下旬率部到西峡口一带阻击日军,为国民党军队在其他阵地布防并痛歼日军赢得了时间。
三、中共在南阳抗战中的巨大贡献
(一)共产党率先提出抗战主张并在南阳大地进行抗日宣传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消息传到南阳,中共南阳中心县委立即指示各地党组织发动学生抗日。省立南阳五中、宛南中学、南阳女中等校学生通过游行、编演话剧揭露日军罪行。镇平宛西中学党组织发动学生成立抗日敢死队,开展军事训练、查封日货等行动,成为南阳早期抗日的先锋力量。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的何家冲出发长征,并途经南阳。在南阳境内,红二十五军一边冲破敌人围追堵截,一边积极向沿途群众宣传党的抗战思想与抗战理论,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抗日救亡的火种从此在南阳大地播撒,为日后南阳地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共产党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建立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南阳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多方力量。南阳虽是国民党统治区,却存在以别廷芳为首的强大的地方自治势力,同时,南阳地处豫陕鄂交界地带,境内伏牛山、桐柏山纵横交界,灾荒频仍,百姓生存艰难,致使匪患严重。南阳党组织广泛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做通了包括内乡别廷芳、南召李益闻、镇平王扶山等地方自治派,张轸、何基沣、高树勋等驻宛国民党军队长官,桐柏匪首王光显等“杆匪”在内的工作,建立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三)共产党为抗战前线输送大量兵力和抗日骨干
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始终是抗战力量的坚实提供者与组织者。1938年1月上旬,共产党领导的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积极响应抗日大局,先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成为新四军二师的基干力量,为抗日武装注入血液。1939年1月,面对抗战形势,中共豫南省委军事部长李先念率部南下,七七工作团奉中共豫南省委指示,抽调200余人参加新四军鄂豫独立支队,充实抗日作战力量。1941年,由鄂北转移到桐柏平氏的中共随枣地委及枣北县委遵循鄂豫边区党委指示,在桐柏程湾成立80余人枪的桐柏抗日游击大队,后该部转战与其他力量合并编入新四军五师第十五团,持续战斗在鄂豫边区。此外,共产党还通过各类训练班和军政干校培训抗日骨干,提升军事与政治素质,为抗日武装提供人才支持,使抗日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有力推动了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
(四)南阳党组织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南阳地区的国民党军政当局,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一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断干涉和阻挠群众抗日运动的开展。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截然不同,南阳党组织在抗战期间始终坚定地放手发动广大群众,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的作用。如广大妇女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日夜赶做鞋袜,为抗战前线的战士送去温暖与支持;日军占领南阳后,受共产党抗战鼓舞的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牵制了大量日军
桐柏山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开辟,不仅为新四军五师赢得了可靠后方支撑,为消灭日寇提供了灵活广阔的斗争空间,更是打通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南北联系通道。南阳沦陷后,共产党领导南阳人民开展的破坏日军交通线,捣毁日军的弹药库、面粉厂,歼灭小股日军等武装斗争钳制了大量日军。南阳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共同铸就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南阳这片土地上,中共党组织面临着国民党统治的高压、地方势力的复杂博弈以及日军的频繁侵扰,却始终坚守初心,以坚定的抗战信念、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率先传播抗战主张,在南阳大地播撒抗日火种,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到积极构建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地方自治派、国民党驻军等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从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力与骨干,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到领导开展武装斗争,牵制大量日军,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中共党组织的每一步行动都深刻影响着南阳抗战的进程与走向。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核心力量,是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中流砥柱。
在新时代,回顾南阳抗战历史,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关键地位,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更能激励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铭记历史教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贡献中国力量。②13